阅读新闻

天价黄花梨家具拷问红木家具行业道德底线 图

[日期:2010-05-28] 来源:  作者: [字体: ]

劲飞红木案,黄花梨罗汉床之板面局部

    解析消费者败诉的关键所在

    羊城晚报:您刚才提到的"国家红木标准矛盾滞后、鉴定机构的鉴定方法以及鉴定体制疏漏不全的问题"应该是本次事件中,导致消费者败诉的关键所在,对于读者以后购买海南黄花梨家具面对此类问题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请就这两点为我们展开谈一谈。

    邓雪松:关于国家红木标准残缺滞后的问题,具体以海南黄花梨举例来说:国家红木标准中给予海南黄花梨的学名是降香黄檀,并将降香黄檀归入到香枝木这一个类别,但是香枝木这个类别还包含了其他的什么木材呢?国家红木标准没有载明。越南黄花梨是不是属于香枝木呢?国家标准也没有明确载明,国家红木标准的起草者杨家驹表示,香枝木就是海南黄花梨,越南黄花梨是攀高枝进来的,根本不算红木。按照这种解释,香枝木是一个类,仅仅只包含了海南黄花梨也就是降香黄檀这个树种,越南黄花梨是被国家标准排斥在外的。但是在实际鉴定中,如果商家把越南黄花梨送去鉴定,鉴定机构依据木材细胞组织结构的相似性,也为将越南黄花梨鉴定为"香枝木",这样,但是这是否代表越南黄花梨就等同于降香黄檀呢?关于这一点,也是没有任何结论。所以,这种标准本身是矛盾和滞后的,而且,按照现有的鉴定机构采取的鉴定方法,以后也没有办法对香枝木的鉴定去量化、细化、和完善,也就是他们手中的科学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在鉴定机构的显微镜下,海南黄花梨和越南黄花梨的细胞结构都相似,那么是否就预示着根本没有方法区分海南黄花梨和越南黄花梨呢?事实恰好相反,无论是开厂设店制作海南黄花梨家具的企业老板,从事海南黄花梨家具制作的木工,还是经营海南黄花梨木材买卖的商人,以及传统家具行业资深的玩家与专家,都可以凭木材的外观、纹理以及气味来分辨这两种木材,那么,他们是如何鉴定的?凭的是经验和感觉!但是这些传统家具行业的专家学者以及有经验的业内人士,统统被排斥在鉴定资格权之外,他们的鉴定结果不被法院所采信。

    目前国家鉴定机构的鉴定方式错在何处?那就是偏执地将自己手中尚未发展深入的"科学"鉴定方法,当做了木材鉴定标准的唯一和全部,而将传统家具行业内真正的研究专家和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资深人士排除在外,造成了目前传统家具行业材质的分类与鉴定不是依靠行业专家,而是完全靠植物学家来完成的奇特现象。我们想象一下,邀请植物学家基于细胞结构去对长白山人参鉴定,可以分出野生和人工种植的吗?生物学家用什么细胞结构,肯定连洋鸡蛋和土鸡蛋都分不出来,所以,科学如果忽视了人的经验和感受,他就会变得那么苍白和乏味。在目前既定的鉴定机构运用科学尚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应该引入传统家具行业的专家和内业资深人士,进行综合的鉴定,这也是目前最好的办法。

劲飞红木老板吴新建向刘女士出具的品质证书

    商家钻了法律漏洞

    羊城晚报:按照目前相关鉴定机构的鉴定结果,认为海南黄花梨和越南黄花梨在细胞结构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并且劲飞红木在各种场合声称两者都是香枝木,不分海南黄花梨与越南黄花梨,那么是否意味着从本质上来说两者是完全一致的呢?

    邓雪松:我不是植物学家,没有了解过这两种木材的细胞结构之类的,这两者在植物学分类上是一样还是不一样,不是我所关心的也不是消费者所关心的。喜欢传统家具的消费者,只关心一个事实,就是海南黄花梨和越南黄花梨因为产地不同,整体质感和成色存在差异,市场价格高下悬殊,这个是客观事实。

    在这个客观事实的情况下,我购买黄花梨家具时有消费知情权,需要明确知道木材的产地,是产于海南还是越南。举例来说,同样购买本次事件中的三件家具,如果商家明确告诉我木材产自于越南,但是价格就要860万元,我也认可这一价格,那么整件事情是无可厚非的。而如果商家明知道自己的家具是越南黄花梨,却标注为海南黄花梨,而且为消费者提供签名的证书来证明木材的产地是海南,从而促使消费者最后买单,那么这个交易过程就带有误导和欺骗性了。在本次案件中刘女士的律师认为此案件应该定性为商业欺诈,也是基于这一情况。为什么市场上部分商家敢于将越南黄花梨当做海南黄花梨卖呢?因为法律上有漏洞,这个漏洞造成法律不但没法制裁这种行为,反而可以保护他们。目前部分商家所宣传,越黄和海黄同属香枝木,没有区别!真的没有区别吗?他们会将自己手中的海南黄花梨以越黄的价格卖给消费者吗?还是希望搭上香枝木这条大船,将越南黄花梨以海南黄花梨的价格出售?所以,在这点上消费者要看清楚。    

劲飞红木案,黄花梨罗汉床局部带有明显越南黄花梨特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知名花鸟画家萧朗5月27日在天津逝世享年94岁
下一篇:民间藏宝火爆 7000万人热衷收藏背后冷思考(图)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