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番骑艺术在宋画中的流风余韵

[日期:2010-05-23] 来源:  作者: [字体: ]
《宋人摹郭忠恕四猎骑图》并未简单地画其驰马打猎,而是别出心裁地表现人物行猎中的种种神情仪态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有言道“纸千年,绢八百”,中国作为文物大国,中国字画是其中最重要的品类,尤其是宋画堪称中国绘画的巅峰之一。著录于石渠宝笈的清宫旧藏、罕见宋画《宋人摹郭忠恕四猎骑图》前不久在中国嘉德以7952万元拍出,而在即将举行的春季拍卖中,宋元书画精品虽然仅寥寥数件,却异常夺人眼目,如即将亮相的元代王冕《墨梅图》、《宋人团扇册页六幅》等。宋元绘画和其他的艺术类别完全不一样,由于其稀缺性和纸质材质的脆弱性,一般不出国展览,即使在博物馆展览也要定期定季换展,重在保藏。早报《雅藏》专刊特就宋元绘画收藏进行分析与品鉴。

  薄松年

  我国北方广漠的草原,古代有不少游牧民族生活其间,特别在五代以后,契丹等族的领地扩张到长城以内的广大地区,和中原政权时战时和,胡汉民族间的接触和交流更为密切,他们的生活和形象也在绘画中得到表现,从唐末起“番族”成为富有特色的专门的题材,现存宋人摹本《四猎骑图》便是属于此类作品。

  《四猎骑图》原藏清宫,《石渠宝笈》第十六卷著录,绢本设色,表现边地民族行猎中的情景,画家并未简单地画其驰马打猎,而是别出心裁地表现人物行猎中的种种神情仪态。开卷一人正执弓缆辔骑马而行,他兴致勃勃地仰面前视正奔向猎场,第二骑伫立于青鬃马旁,一手架鹰,另手作调理之状,作着猎前的准备,马的驯服与人物注视猎鹰的眼神表现得颇精妙入微。第三骑绘猎手骑在马上仰望天空若在搜寻猎物。马四肢直挺作静止态,人物胡须、皮帽上的红缨及马之鬃尾均在风中飘拂,取得静中有动的效果,从而加强了画面的生动性。第四骑的马上挂着猎得的黄羊等物,猎手手拿箭杆检视,若在准备下一次捕猎活动,那一眼睁一眼闭的神情及马猎后疲惫之状刻画得令人击掌叫绝。全卷由四拼绢片组成,可知原来应为册页,后来改裱成卷,然就现状感觉而论,仿佛四骑在同一广阔之荒野上行动,扩大了空间,行猎过程随着时间的流动逐一在画面上呈现,从这一点看改造是成功的。

  此图画风质朴,描绘细腻,设色古雅,形象服饰均表现得一丝不苟,呈现出鲜明的宋画风范,但在线描和渲染上犹可见临摹的形迹。画中无款,仅在开卷处题有“宣和二年三月休日宋右丞郭忠恕笔意”十六字。按郭氏生活于五代至北宋初年,在后周及宋初曾任国子书学博士、国子监主簿。他学问广博,通文字学,擅书法,尤精绘画,以山水界画最为擅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其《雪霁江行图》,上有宋徽宗赵佶题签,应是可靠的真迹,但画风与此图不类,画史文献上从未见记载其番骑类作品,且郭亦未任过右丞等高职。从题材画风分析,此图却未必与郭忠恕有任何关涉,假托其名是为了提高此画的身价,是古代绘画中常见的手段。但这并不损害此画之价值,五代两宋之际番骑是画坛上新兴起的题材,据画史记载精于此道的画家仅有数人,如契丹族之胡瓌、李赞华,曾在北方边地生活的王仁寿、张戡、高益等。其中最为突出者为契丹人李赞华,原名耶律突欲,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之长子,曾随其父征服渤海国,被任命为东丹王,后因受其弟耶律德光(辽太宗)排挤渡海投奔后唐,赐名李赞华。他精通汉文化,专门擅画边地民族人物,“多写贵人酋长。至于袖戈挟弹,逐年黄臂苍,服用皆缦胡之缨,鞍勒率皆瑰奇”(《宣和画谱·番族》),画马“骨法劲快,不良不驽,自得穷荒步骤之态”,当时“凡北边防戌及榷易商人,尝得赞华之画,工甚精致,至京师,人多以金帛质之”(宋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可见其受到人们的称誉并在中原流传,宋《宣和画谱》著录收藏作品十五幅,亦皆为表现游猎题材。

  此画写边地民族架鹰策马行猎情状,画中人物“服用皆缦胡之缨,鞍勒率皆瑰奇”,无疑皆为贵人酋长身份,精美的鞍鞯服饰被真实而具体地描画出来。从中可见到李赞华番骑艺术在宋画中的流风余韵。南宋时与女真建立的金朝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后期受到蒙古武力的严重威胁,在出使及边地贸易中民族间交往联系更为频繁,也从中对其生活有着更多的了解,此画所绘边地人物并非同一民族,应出于南宋时期画家手笔,画中形象地记录了边地民族的生活情状,画风严谨,其衣冠器械,均可按图而考,具有相当历史价值。

  (作者系中央美院美术史系教授,标题为编者所加)

  观点

  宋元绘画收藏现状

  龚继遂

  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上有赶驴的人,郁郁葱葱的树木,所谓雨点皴,突兀巨石的描绘,使得其栩栩如生,中间用一片云气给隔开了——这叫做空气式的透视法,也表达了一种距离感,避免了西方焦点透视的方法。

  宋元绘画是国之瑰宝,但因为宋代的靖康之难,皇帝都被劫掠北上了,画作大部分散佚,当年一些旧族的收藏在明末之乱时也遭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再加上明清之交的毁坏,所以一般认为传世的宋元绘画是很少的。集十年时间编撰的《宋画全集》显示,北京故宫有250幅宋画,上海大概有七八十幅,国内其他机构各省博物馆有的有一幅,有的两三幅,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克里格兰博物馆各三五十幅,台北博物馆藏得最多,差不多400幅,全部的宋画加起来有1000幅左右。根据统计,两宋一代,团扇类的画加起来八百多幅。元画还没有进行统计,总体来说,宋元画加起来也就两三千幅,大部分也入藏各个博物馆了。

  买宋元绘画,第一是鉴定难,第二是价格高。大家的眼力不够,在风险防范上购画的标的和心理承受价格就会相应调整得比较低一些。但是宋元绘画的鉴定永远很难,有高仿的问题,历代老仿的问题,还有历代话语权的问题。

  传统交易模式中,画价的制定有三种模式,就是固定价格、谈判价格、交易拍卖中的竞争价格。宋画由于其稀缺性,一直没有一个固定价格,没有一个经常出现的可流通性的比例,所以很难形成标准,交易最后基本是在每次交易长期谈判的个案中形成的。

  这里要提到三种不好的成交状态。一个是死亡,死亡在美国是必然要卖东西的,因为遗产税有50%~55%;一个是欠债,这些东西一定要套现;还有一个是离婚需要分钱。因此没事的时候是没有艺术品交易的。但是有事的时候有了艺术品交易,就完全要看你讨价还价的能力了。举个例子,当年张伯驹要买恭亲王家里的一幅画,开价20万,后来他母亲大丧,说5万也卖,最后我看过两种资料,一种说是4万大洋成交的,一种说是三万六千大洋或者是三万八千大洋成交的。

  还有两种比较好的成交状态。一种是所谓的遗产规划,这种情况下就是不停地找报价人,你给我300万我就上涨到400万。

  买一个好东西的时候,最后买的人买的一部分是不可比的价值,我们把这个价值叫做“象征性价值”,它是有不可交换性的。这个艺术品价值中有一部分价值是它的出身、来历,而不是物价,还有一部分是感情因素。宋元绘画最后是靠一个财富阶层上的排他性来维持它的价位的坚挺。

  从博物馆采购政策来说,博物馆应当分清轻重缓急,要制定最适合你的价格话语权来为己所用,这就是注意力经济和话语权经济。注意力经济是你的藏品关注人越多,价值越高,这和所谓网络上的点击率一样。话语权经济就是说一个东西在洋人那里,一个东西在中国自己这儿,话语权和权威性是不一样的。

  它的功能以及功能所衍生的财富和商业价值,在不同持有人、不同的语境、不同的社会法律环境下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总的来说,在宋元绘画采购中,如果有实力和眼光,应当更有主动性、判断力和话语权,应当舍弃二流、三流,买最主要的,来实现最有价值的文物的回归。

来源:东方早报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宋元书画为何屡屡天价成交
下一篇:成都87岁收藏家250元买个瓷盘 原来价值百万!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