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刊载于《钱币》报2010年5月上旬,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于《钱币》报,转载于中国集币在线(http://www.jibi.net/),谢谢!
1980年出土于秦始皇陵封土西侧约20米,7米深处。为两组铜车马,一平面呈横长方形为立车;另一平面呈凸字形为安车。仿原尺寸1/2缩小制作。现藏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作为始皇陵的副产品,如此美娟得紧为原大1/2比例的工艺陪葬,从始皇陵墓的规制来看,俨然是为大墓定制的众多大型贵重的专属礼器。观摩车型可以肯定原型来自于当时实用化的车驾,真实完整地反映了秦代以及战国末期用于交通运载车具鞍马的制作和配置水平,以及军民两用在军事和交通、战争与生活的使用规模和实用化程度。使我们近视距对秦代时的宫廷礼仪、外交、军事、娱乐出行、仪仗卤簿、冶游郊猎、祭祀巡幸等特殊内容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
两车皆双轮、单辕,为四马驾车形式,挽具齐全,车通体彩绘有卷云纹、云气纹和几何纹以及夔凤交结图案。车、马、俑部件均由铸造成型,再经多种工艺加工和组合,多处用金、银装饰,其饰件的金银细作工艺十分精湛。铜车马完全仿照秦时御用真车的形制仿制而成,严格写实,一丝不苟,结构完整,装饰华丽,是目前已知的中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早、体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制车马,不愧被称其为青铜之冠。如此大比例规格的放大“车模”,开我国车模历史的滥觞。它为今天的我们得以了解研究秦代车辆结构、舆服制度、单辕车系驾方法、冶金铸造技术打开了一扇窗口。
铜章冲压的画面表现的是“安车”,为四马鞍车,显得更为豪华。车通长3.17米,高1.062米,舆广0.78米,为凸字形,车舆上有穹窿形的椭圆形篷盖。车厢分前后两部分,左、右、前三面各有一窗,后有门,门窗可灵活启闭;前室为御手所居,内跽坐一御官俑,后室为主人所居。整个车马由3000多个零部件组成,主要零部件为青铜,总重量1241公斤;其中金质构件重3033克,银质构件重4347.1克。观看这件出品用得上陕西当地人爱说的一句方言“美得很”形容之。截止到目前,所有已浮出“土”面的有关秦陵考古文物的重量级的现世,都明白无误地“指证”这座陵寝的主人是秦始皇。至少这一点从考古界得到较为一致的认同,这里绝无机巧可言,比近来吵嚷甚喧的魏武大墓要靠谱的紧。
车舆造型精确,驷马动态逼真,形神毕肖,气韵飞动。虽有夸张却合理合情。秦人以非同一般的功力雕塑铸造出不同特征与质感的车驾,具有强烈的视觉表现力,难以想象不是注重现实生活,长期观察马的动态和生活习性,何以将如此鲜活的创造而绵延拓进,延续至今。今天,当这些世界上最古老,最富传奇色彩的形式重新焕发出时代活力时,它就不仅仅是一种青铜雕塑的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象征,鲜明地昭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理想和时代精神。
铜章上欣赏已觉动容,......梦回大秦岂不心动。那熠熠生光灿烂的铜色表现出不同物体的质感,让人屏住呼吸,体会仿佛感觉到的画中车舆行走时产生的动与静。当我沉醉于铜章给我的感动时,此时的我已把铜“像”和幻象混为一体。幻觉中戈矛如林,旌旗蔽日。眼中渐入的一幅画面:始皇出行的队伍车驾成列,战马成行。健硕的四匹骏马,四腿如柱,两耳前倾,双目如铃,鼻翼阖动;御者恭谨从容,双手握辔控辔,神情凛凛专注;仪仗旌旗猎猎,威势赫赫。车舆整体雍容大度的造型,阳光辉映下犍马瑰丽的肤色和躯干浑圆流畅的线条,在在和现实的世界形成了有力的呼应。
“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中原数国视关外黄土坡――关中平原上的秦国为戎狄蛮夷,倾国之力合纵抗衡,然终究抵挡不住睥睨天下的秦军铁骑千里,纵横捭阖,挥军东进,横扫六合。秦始皇一手创立了江山一统的大秦帝国,开疆扩土,称雄宇内,不可一世,开有秦一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治。一时大有“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之势,“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气焰之狂妄不可一世。然而枉抛心力,最后不过“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向长杨作雨声”去了。杜常的这两句诗寄寓了胜景不常、世事变迁的深沉感慨,极富哲理。如此看来,永远的皇帝岂不永远是个梦。
如此完整无缺的出土,世所罕见;如此精良的铜车马,技惊世界;如此完美的青铜工艺,惊艳四海,当惊世界殊。从已知道的发掘完成的兵马俑一、二、三号坑,到未来将陆续发掘出土的文物、遗迹中,都反复证明了古时帝王无一例外地荒淫无度骄奢淫逸。从杜牧的《阿房宫赋》“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到章碣“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从苏轼“辛苦骊山山下土,阿房才废又华清”的怅惘慨叹,再到义山“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评述和思索,无不说明:过客匆匆的帝王创造的历史留下的这些“散碎银两”,让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付出的是沉重的代价,实际上就是百姓付出的生命一代代地完成了这历史的嬗变。
当然还有文字荷载的历史留下的教训。历史上的留存千古到底是什么?以此引发笔者的一丝疑云窦生,何谓真英雄?除了魏文帝所说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之“承担生前之事,罔顾身后之名”外,依我管窥就该是这些熬过漫漫历史长夜的,如今还能得见芳容、以身相许给今人的“文物英雄”。因此我们说所有文物,其历史、文化价值进而也包括其艺术价值无可比拟。“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贵重如彼的铜车马绝非等闲之辈,它有如出水芙蓉,甫一现身就艳压群芳,得到方方面面的百般呵护列为国宝级文物,成为不准出国巡展的64件国家限制级文物,贵重程度可见一斑。
铜车马寂寞在汉中平原上已逾2200多年,由铜车马传递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个传奇故事,还告诉今人以及未来人很多很多......。王朝的倒塌曾让它消失在历史的记忆里,而今它又仿佛穿越了历史,显示出了罕见的现代性审美的魅力。就像浩瀚沙漠中一抹绿洲,给漫长旅途渴望归宿的漂泊客旅以前行的动力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