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还寒时候如何将息?
应该说眼前是春光一片,看不到乍暖还寒的迹象,但是,香港苏富比2010年春季拍卖会中的一些情况,虽然没有“近忧”之虞,却有“远虑”之需。一些收藏家所体现的观念与素质方面的缺陷,确有弥补的必要。否则,如果未来的某一天,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真的出现“还寒”,有些人、有些方面恐怕就难以“将息”了。
因为惧怕赝品,收藏者对于文物与艺术品真实性的追求到了偏执的程度。这表现在拍卖中,就有人对于来源可靠的物品大举追高,无视成本,无视物品本身的内涵分量——文物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等等,这样,一些名家大师的一般性作品竟以天价成交。一件张大千的小品,因为来源其亲属,既不是他的代表作,且幅不及尺,最后以240多万港元成交。来自江兆申珍藏张大千晚年重要作品《阔浦遥山》虽然成交价高达2194万港元,其每平方尺价格却是约177万港元,远不及前者的每平方尺410万港元。未来,这天价小品如何出手,一定是一件让人挠头的事。市场中有云:最大的风险是买了赝品。甚而至于:只要东西对,就没有风险。这只是表达了对于赝品的恐惧,其实,文物与艺术品市场中,风险有许多的来源,也有许多的层次,除了“最大的风险”外,还有次风险,譬如说地价物品的天价成交、劣质物品的优价成交等投入产出的严重失衡,物品断代的以旧仿代古器、一般性作品的学术高拔等质量评估的严重失误等。我们可以说,买假是收藏的第一道风险,而其它风险如果不加规避,也可以使收藏事业半途而废。此类事件,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发生在文物与工艺品领域的这类现象主要体现在对于皇家物品的痴迷。近几年,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中最为显赫的一张牌便是“皇家贵胄”。拍卖公司打这张王牌,中介经纪也打这张王牌,收藏机构与人士也是十分信赖,完全到了迷信的程度。在香港苏富比的这次春拍中,1815号拍品“乾隆帝御宝题诗白玉圆玺”是2007年秋拍中出现过的,当时的成交价为4624万港元,这次的成交价是9586万港元,两年半时间,价格翻了一番多,这不奇怪,也可能,再过两年半,其价格还会上涨,因为中西文物与艺术品的市场价格还有较大差距。但是,人们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件文物对于总部不在中国境内的香港苏富比公司而言,只是他们中介的一件拍卖品,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它却是一件“战争掠夺物”。香港苏富比2010年春季拍卖会的1814号品“乾隆帝御宝交龙纽白玉玺——四海有民皆视子,一年无日不看书”也是这样一件赃物。中国政府与中国人民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放弃对于这类文物与艺术品的正当追索权。香港苏富比公司2007年秋季拍卖图录中关于这件文物来源的介绍是:“北京寿皇殿、1900年法国将领de Gerceyg于1900年掠至法国”。这次投拍时,香港苏富比公司相关图录中提供的来源是“香港苏富比2007年10月9日、编号1301”。他们汲取了别的公司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教训,但他们也不愿意得罪客户,更不愿意放弃可能产生的高额利润。但是,这次举牌竞投获得这件文物的收藏家便承担着道义上的压力与经济上的风险。如果,在未来的某一天,中国、埃及等国政府通过国际组织,修改了多年前由强势国家制定的包含有“五十年追索期”的不合理条约,像这件文物一类的“战争掠夺物”当无条件地归还其所有国。因此,理智的收藏家应该充分了解拍卖公司提供拍卖标的的来龙去脉,以及相关的国际条约与国家法律,切莫毫无防备地接手一只烫手的山芋,也不可心存侥幸地打一次擦边球,要知道,收藏与投资之间没有可以绝然分开的一道鸿沟,而收藏是一项千秋之业,是需要参与者每时每刻认真“将息”的。
的确是风景这边独好,只是景来了,风也来了,但愿所有的收藏者既赏春光,又自珍重。(记者 邵建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