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古玩该不该打假? 收藏界打假究竟难在哪里?图

[日期:2010-03-17] 来源:  作者: [字体: ]

2010年03月17日 09:49:08  来源:济南日报

    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现有文物拍卖公司多家,年拍卖额达亿元。而收藏界人士估计,全国参与收藏的人数有三四千万,有人甚至认为多达万。这是两个令人感到眩晕的数字,也比较简单而直观地说明了收藏在中国的热度。但在这些数字的背后,也有很多令收藏者感到郁闷或愤怒的东西,那就是收藏爱好者在收藏过程中的打眼,也就是买到赝品或仿造的古玩。还有的人以收藏为名搞投机买卖,专门造假骗人,这些是确实存在的现象,但也是很难治理或管理的现象。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玩”,应该特指民间收藏的、不在国家禁止买卖之列的那部分文物。公民合法所有的文物,法律允许其相互交换或者依法转让和流通。所谓“赝品”指的是远远看上去和原作一模一样,但仔细端瞧却或多或少与原作有所区别的“假品”,即古玩市场上,卖方在不告诉买方实际情况下,将“赝品”当“真品”高价卖的情形具有欺诈性、显然有失公平。

    自古以来古玩界就有一种说法,“古玩是不打假的”,“古玩交易讲的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至于卖的东西是真是假,卖方没有义务告诉你,你买的东西是好是坏,全凭买方眼力,好坏都要认账,没有退货的道理”。在这种看似合理的理论支持下,古玩的真真假假更是让人难以捉摸,很多收藏爱好者也很少去反思买假是否侵害了自己的利益,反而形成收藏者在假古玩的汪洋大海中寻宝的一种乐趣,而这其中上当的概率几乎可占到99%,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怪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文物收藏品该不该打假?古玩中的“假货”是否该打呢?又如何打呢?



[1] [2] [3] 下一页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为极致精美瑰丽珠宝而着迷:拍卖奢华三月间图
下一篇:我与中国家谱收藏 从一家之谱渐迷上家谱文化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