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走近世界钱币收藏、研究专家欣士敏
欣士敏的家不算小,有130多平方米。其孩子成家后另置居所,平时家里就他和老伴两口子。因为欣士敏的收藏爱好,家里大大小小的收藏柜将厅、室挤了个满满当当。 欣士敏的收藏对象主要是钱,准确点说是钱币,即用不同材质制造成的金属货币。如今,他收藏有4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古今中外、时间跨度近3000年的钱币5万多枚,是我省屈指可数的钱币收藏、研究专家。现为福建省收藏协会名誉会长、福建省钱币学会顾问。 欣士敏虽年过古稀,但精神矍铄,说起话来不急不徐,十分有条理。他的钱币收藏脉络也极为清晰。他将钱币分为中国和外国钱币两大类。中外钱币再以年代为序进行排列收藏。 因此,当我到欣士敏家中采访,要求看看他收藏的钱币时,呈现在我眼前的藏品,就像是世界钱币发展史的缩影,让人眼界大开。 欣士敏首先拿出的是我国钱币系列藏品。随着收藏册的展开,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布币和环币等钱币,赫然出现在我眼前。近3000年的斗转星移,钱币上的斑斑锈迹,不但无损其珍贵,反而平添了一份历史的沧桑感与厚重感。我抚摸着这些刀币、布币和环币,心想:“原来历史是可以触摸的。”近3000年的历史距离,就这么轻松地消解了。 欣士敏告诉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原有各诸侯国复杂纷乱的币制,统一了中国的货币单位和形态,钱币上铸有“半两”,世称“秦半两”。说着,欣士敏从收藏册中,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取出了一个绿豆般大小的“小不点儿”。 “看看这‘秦半两’。”欣士敏笑着说。 我接过“小不点儿”,左看右看,哪有“半两”的字样? “给你这个。”欣士敏递给我一面放大镜。 嘿!在放大镜下,“小不点儿”上清晰地刻着两个字:半两。 “这就是世界上最‘袖珍’的钱币。”欣士敏介绍道。 看罢中国钱币,欣士敏又拿出了外国钱币系列。这些外国钱币,我几乎都是头一次看到,但我很快就能知道是哪个国家、哪个年代的钱币——因为欣士敏在旁边用蝇头小楷一一标明了。和钱币收藏结缘六十载 看着这些珍稀的古今中外钱币,我问欣士敏:“收藏门类五花八门,你是怎么和钱币收藏结缘的?” 欣士敏1935年出生于江苏。他年幼时,担任苏北解放区县长的父亲,忙于革命工作,有时便会给他几个铜板,要他自己照顾自己。由于铜板有限,小士敏拿到后,总是反复掂量。掂量、把玩中,他发现铜板上的字样有些是不一样的,再加上那时没有什么玩具,他便对钱币收藏发生了兴趣,开始收藏起不同字样的铜板来——这可算是他钱币收藏生涯的开始。那时候,他大约十二三岁。 上世纪50年代,他到苏北人民银行工作,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钱币。这段工作经历,为他正儿八经开始钱币收藏提供了契机。 也许是缘分使然,上世纪50年代末,他考取了厦门大学经济系,学的是货币与信贷专业。4年的系统教育,为他钱币收藏、研究的爱好提供了专业保障。藏品背后故事多 欣士敏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省直属经济部门工作,以后又担任行政领导工作。改革开放后,由于工作的关系,欣士敏经常出国,这为他收藏更多的外国钱币创造了条件。每回出国,他总是尽可能抽时间到当地的货币市场淘宝。上世纪80年代,人们出国时兴带家电回国,但欣士敏多次出国一件家电也没带回,有限的外汇都被他买了货币书籍,兑换了当地的钱币。 采访中,欣士敏说起了他在美国淘钱币的一件趣事。话说他到了纽约的一个货币市场后,有备而来的他直奔柜台,请服务员为他兑换面值一美分的三种不同版本的钱币。整天与钱币打交道的美国服务员抱歉地耸了耸肩,表示他一定是弄错了,面值一美分的钱币只有一种版本。欣士敏耐心地向美国服务员解释,面值一美分的钱币当时由3家不同的铸币厂生产铸造,尽管面值一样,图案也基本相同,但还是有些微差别。看着眼前这个“固执”的中国人,“无计可施”的美国服务员又耸了耸肩,开始在一堆面值一美分的钱币中仔细查找起来——他要用事实证明:难道他一个本国人还不如一个外国人了解自己国家的钱币? 经过一番仔细查找,在一堆钱币中,这个美国人终于如欣士敏所言,找到了三种不同版本的一美分钱币。心服口服的美国服务员和周围的外国游人都纷纷竖起大拇指,连声说:“OK!” 在欣士敏的钱币收藏、研究生涯中,有一枚钱币特别值得一说。2000年,他到乌鲁木齐出差。公务之余,他照例又光顾了当地的钱币市场。当地的钱币市场交易十分活跃。在琳琅满目的钱币中,欣士敏一眼发现了一枚刻着“奇怪”文字的钱币,上面还刻有一个头像。尽管当时欣士敏不知其为何国钱币,也不知头像上的人物是何方神圣,但凭着丰富的收藏研究经验,他断定,这是枚罕见的钱币。他当即买进。 回榕后,他经过多番查找资料,又多次写信向有关专家请教,终于考证出这是枚古安息帝国的德拉克马银币,铸造于公元前123年~公元前88年,头像上的人物正是古安息帝国的国王。欣士敏告诉我,这枚钱币据其推测是当年张骞出使西域受阻返汉时带回的。如今,这种钱币已鲜有耳闻,更遑论一见了。币品收藏鉴赏有“四定” 欣士敏是钱币收藏、研究专家。关于钱币的收藏与鉴赏,他认为最重要、最困难的是币品真伪的鉴定、品级的认定、品相的确定和市价的评定。 这“四定”每一“定”都是一门学问。鉴于钱币收藏者中,较多人收藏我国古钱币,在采访中,我向欣士敏提了个很外行但不少人关心的问题:如何鉴别我国古钱币的真伪? 欣士敏没有轻视我这一“入门级”的问题,他很认真予以了回答。他说一是看铜色;历代古钱币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因而合金的成分不同,钱币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用铜锌合金铸造的钱币呈黄色,铜锡合金铸造的钱币呈青色。二是认锈;今日所见钱币,无外乎两种:一为发掘品,其二为传世品。发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许多年,其表面都长满了铜锈。传世品也因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层包浆,呈黑色或暗铜色。出土的钱币表面锈色深深渍入钱币里面,因为其分子结构稳定、紧密,所以真锈很不容易擦掉。而伪造锈色则在钱币表面,称“浮锈”或“粉状锈”,容易脱落,往往经碱水一煮,锈便迅速消失。三是听声;古钱币由于质地的原因,年代越久远,火气尽脱,氧化越严重,掷于水泥地面,其声音也就越喑哑。先秦时期的刀、布币均基本是哑音。而明代以后的钱币,距今时间较近,还未受到深层的氧化,声音较清脆、响亮。四是闻味;伪钱币多是用化学物质来伪造装饰,往往会散发出一种难闻的、刺鼻的怪味,而真品钱币则没有这种怪味。 “当然,这仅是最基本的鉴别方法。”欣士敏最后总结说。小钱币藏着大世界 尽管欣士敏的钱币藏品中有不少是稀世珍品,但在采访中,他对藏品价值几何绝口不提,倒是对收藏、研究钱币的乐趣津津乐道。他告诉我:“钱币虽小,但小觑不得。一枚小小的钱币,就是一块巨大的社会化石,是一部形象的百科知识全书,政治风云、经济水平、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民族存亡、国家兴衰等等,无一不在一枚枚小小的钱币上刻下珍贵的历史记录。透过小小钱币,可以看到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因此,欣士敏在钱币收藏中,十分注重藏品的研究。退休前,尽管工作繁忙,有时每周工作时间长达100个小时,但他宁可放弃休息,也不愿停止对钱币的研究,坚持每晚研究藏品一二个小时。退休后,时间充裕了,欣士敏几乎是将所有的时间都花在钱币的收藏、研究上。如今,他已撰写、出版了五六百万字的钱币收藏、研究专著。 在欣士敏家中,除了一个个的收藏柜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排排的书柜了,上面除了我国的钱币书籍外,还有世界许多国家的原版钱币书籍,有英国、美国、德国、日本、西班牙、芬兰等,甚至还有蒙古的。看着众多的原版外国书籍,我有些疑惑:他老人家不会掌握这么多门外语吧? 欣士敏笑了,说他大学里学的是俄语,这些书籍是他在国外购买的,为了方便阅读,他还购买了相关的中文对照字典。说到这儿,欣士敏反问我:“你看收藏、研究钱币,得学这么多东西,是不是可以怡情、益智?” 欣士敏告诉我,因了钱币收藏、研究的爱好,他退休后没有老年人的空虚感、失落感,生活得十分充实。 如此说来,欣士敏所言“收藏、研究钱币可以怡情、益智”,当再加上“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