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收藏其实有两个市场,一个是传统收藏市场,一个是当代艺术收藏市场。传统收藏门类如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和瓷器工艺品以及杂项存量固定且数量较少、市场价位也相对明确,从而价值不易受经济危机影响而波动。尽管拍卖市场只是艺术品市场的一小部分,但作为高端市场的代表,拍场上的“风吹草动”历来都能最迅速、最准确地反映整个艺术市场的发展走向。从拍卖公司拍品的结构分布上,就能清晰的看到变化。经济危机以来,几乎所有的拍卖公司都加大了抗跌性较强、市场表现较为稳健的品类拍品的数量,如中国近现代书画、瓷器玉器等。“物以稀为贵”依然是瓷器工艺品拍场上的不变真理,而中国近现代书画则保持了其一贯的稳健。在拍品数量和总成交额上,中国传统艺术方面占绝大部分,古代艺术收藏品不断刷新拍卖纪录,当代艺术部分在整个中国嘉德总成交额中所占的比例相对比较小。2008年11月10日开槌的嘉德秋拍上,一幅张大千先生的作品《太乙观泉图》从450万元起拍,经过激烈竞价,最终以616万元的高价成交;首次推出的“国石国艺”专场更是创造了91%的成交率,109件拍品成交额高达1596万元。
近年艺术品收藏市场日益火爆,艺术收藏品特别是当代艺术品相当部分已经被纳入国际资本运作的范畴,成为资本运作的媒介,因而也会随着金融市场起伏而起伏。艺术品收藏市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创之下,迎来了一个极其寒冷的冬天,动荡不安的市场态势让人忐忑不安。人们对艺术品收藏市场的兴趣似乎也随之减弱,购买力逐渐下降。这次金融危机在货币意义上是各经济体的现金供应不能满足濒临崩盘的金融体系的需求。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意义上的现金紧张将是一个趋势。以投资为目的的收藏行为必将受此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对艺术品市场的投资比重减少,这也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2008年苏富比拍卖公司在香港举办了一场规模庞大的秋季拍卖会,以中国当代艺术为主的中国油画及雕塑受到巨大冲击,赵无极、林风眠、吴冠中、陈逸飞、罗中立等人领衔的“20世纪中国艺术”专场成交率仅为35.4%,以往备受台湾藏家喜爱的中国现代艺术家朱德群、廖继春、常玉作品竟无人问津。
当代艺术品市场第二次价值重估
2004年10月,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开始结构性调整。以香港苏富比首次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专场拍卖会的初战告捷为标志,沉寂多年的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了第一次价值重估时期。在此之前,中国当代艺术则一直没有受到中国收藏者的太大关注。举例来说,2001年1月和11月,刘小东的作品《走神儿》先后在广州嘉德2001年春拍和中国嘉德2001年秋拍上露面,估价分别为4.5~5.5万元和4~5万元,但都流标。2006年5月,当这幅作品再次出现在北京荣宝2006年春拍的时候,估价已经变为了70~90万元,而成交价也达到了88万元。根据全球知名艺术网站Artprice.com的统计数据,2001~2007年,中国当代艺术的总体价格指数累计上涨幅度为780%,而同期全球当代艺术的平均价格指数上涨幅度为233%。与此同时,中国当代艺术的价格成交纪录也被不断刷新,从突破百万美元的价位到突破千万美元的价位只用了短短1年的时间。但从目前来看,好的艺术品价格并没有到位,但其他大部分却超过了应该有的价值。现在这个市场还不会分辨好与坏。”事实上,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浮出水面之前,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就面临着调整的巨大心理压力。换句话说,即使没有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也会出现很大的行情调整,开始新一轮价值重估。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只是使这个大规模的调整过程在时间上稍微提前了一点。以2008年的秋拍为起点,中国当代艺术开始步入第二次价值重估时期。
中国当代艺术之所以会面临第二次价值重估的巨大压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原有的价值评估体系问题很多,缺乏共识。事实上,中国当代艺术的第一次价值重估以及随之建立起来的艺术价值评估体系几乎完全是在西方资本的推动下完成的。1994年3月,中国嘉德在春拍中首次开辟了“中国油画”专场拍卖会,这个被誉为“中国当代艺术本土二级市场开端之一”的专场拍卖会的总成交额只有196万元。到了2007年11月,中国嘉德秋拍“中国油画及雕塑”、“当代艺术”和“影像艺术”三个专场拍卖会的总成交额已经达到了20120万元。在经历了10多年的持续低迷之后,中国当代艺术突然之间备受青睐。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评估体系由三个方面的价值评估标准组成:学术标准、艺术标准和市场标准。学术标准关注的重点是“新不新”?即一件艺术品是否具有创新之处,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如何。而艺术标准关注的重点是“美不美”?即一件艺术品是否令人赏心悦目,能不能“悦人”甚至“感人”。市场标准关注的重点则是“贵不贵”?即一件艺术品是否能够屡创新高,不断打破个人成交纪录。当然,这三种标准并非泾渭分明的,而是彼此重合的。收藏者、投资者、艺术家、评论家、经销商、拍卖行、博物馆、基金会……不同的个人和机构,在评价中国当代艺术的时候,都存在评价标准的交叉现象和各不相同的侧重之处。立足点、价值观、审美观和个人经历的不同,都很容易导致评判结果的不同。但目前的情况是,市场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几乎完全取代了学术标准和艺术标准,成为了人们关注的最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学术标准和艺术标准则被不断边缘化。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评估体系的重构总的来看,以市场标准为主导的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评估体系的重构压力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货币数量会从流动性过剩变为流动性不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真实成交额会随之大大减少,西方资本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上的影响力也将大不如前。第二,在西方资本无力继续运作的情况下,即使有新的国内雄厚资本进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他们继续“接”西方人的“棒”,追捧价位已经相对很高的艺术家作品的概率也非常小,即使这些作品的价格已经打了几个对折。第三,随着市场资本结构的变化,缺乏中国国内消费性需求的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板块,例如中国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会出现大幅度的价格调整,一些作品的价格更是会成为“永远的纪录”。事实上,虽然许多人已经在市场上接受了自己未必真正理解和喜欢的中国当代艺术,但是,这种接受过程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在西方资本的推动下被加速,被异化的过程。前几年还对中国当代艺术熟视无睹,随后却纷纷进入市场的大多数人实际上并不是因为他们突然喜欢上了中国当代艺术。燃起他们浓厚兴趣的三大重要原因是:追求时尚、炫耀心理和害怕“踏空”。就长期来看,这种没有先从内心里接受,就直接在市场上接受中国当代艺术的跨越式接受过程却非常不利于,甚至有害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评估体系的重构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则使这个重构的过程提前了。
个人和收藏机构准确把握市场时机的关键
目前艺术创作的变化很大。如果没有金融危机,中国当代艺术也会出现变化。周期性的金融危机是一个外部力量,把变化明确了。对未来的趋势,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是重要的。金融危机的出现,会让出更多的机会。如果说以前的艺术市场都是一线画家的作品卖出天价,市场较为集中在少数人的身上。现在市场不好,大家便会尝试年轻人的东西,中国以外艺术家的作品,譬如东南亚的艺术,市场资源也就更加多元化。所以金融危机之后,价格下降之后反而增加了人们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总的来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并没有被金融风暴所摧毁,反而回归到相对正常的市场境况,给拍卖行、收藏家和艺术家们一个清醒思考的机会。在这个阶段,人们可以不断反思,积累力量,蓄势待发。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在这个阶段加强商业道德和信誉,也有利于赢得长期的效益。正如大多数分析家指出的,这是一个休整期,有利于缓和并巩固收藏市场、艺术市场,对于在新的一年里为收藏市场和艺术市场营造一个良好的开始有着积极的意义。
寒流过后,艺术品市场怎样迎来春天
迄今为止的市场是以传统收藏品(字画瓷杂艺术品)为主的市场。在一个需求大于供给的市场上,赝品充斥,价格虚假是必然的。金融市场的动荡是一个资源重组、制度重组的过程,收藏市场也可能为供需的状况而发生某些变化,变化的重点是新的收藏品类的兴起。在传统收藏品已经越来越远离普通人的生活的同时,具有现代特色的、有着新鲜人文历史记录意义的新收藏比如老照片、现代工艺收藏正当其时。关键是,它们在此刻价格便宜甚至有的藏类没有建立起价格体系,但未来必定具有独特的价值体现。
目前中国的美术馆尤其像上海、北京的一些小型美术馆,没有自己的固定收藏,不能做有特色的收藏展,他们就应该成立类似的展览联盟。但是巡展或整合资源性的展览,更需要根据观众的要求并结合自己的场馆特色,这样就会更加强调“策展”,这就要求艺术管理的发展和策展人的水平不断提高。在目前情况下的“策展”,不像以前只是一个观念,它本身要有非常多的细节支撑,还要有细致的传达,以便让观众充分了解展览的内容和意义。艺术越来越商业化利益化使得国民无法以正常的渠道来真正了解艺术本生。艺术及其市场的环境亟待改善,对于艺术市场而言,我们的信心很重要,大家应该时刻关注有没有好的艺术品现身市场,价格是否合适。在选择具体的艺术家和艺术品时,历史成交纪录只是次要参考标准,因为在经历第二次价值重估之后,很多当代艺术品的价格是反弹不起来的。只有以学术标准和艺术标准为重点,选择那些基本功扎实,创造力较强,对艺术执着的艺术家的价位合理的精品力作,才能真正参与中国当代艺术的第二次价值重估过程,并且把握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这次历史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