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郭庆祥谈收藏:应收藏艺术品而非"艺术商品"(图)

[日期:2010-03-07] 来源:  作者: [字体: ]

2010年03月07日 10:03   来源:文汇报   赵兵


    著名收藏家郭庆祥近日接连五天在中央电视台二套(财经频道)接受央视名主持王小丫的系列访谈,就当前艺术品市场诸多热点问题发表了独特而坦率的看法,引起了收藏界的关注。这些观点既引来不少喝彩,也引发一些异议,搅动收藏界“一池春水”。本报将陆续发表郭庆祥先生的有关观点,以飨读者。

    要让收藏变得快乐起来

    郭庆祥说,我觉得,不管收藏什么,要投入感情。但是有一句话说,你投入的感情越多,最后失望或者是伤心就越多。往往失望的时候是跟金钱挂钩的,也就是说,你没有实现通过收藏实现发财的愿望。那么,如果你把这一点去掉,以一颗平常心纯粹将收藏看作是一种感情的寄托,而不仅仅是投机行为,那么,你的收藏就会变得快乐起来。

    当然,这是收藏的一个比较高的境界。一般说来,现在许多人搞收藏还是有着投资的目的的,这也无可厚非。当然,最好是收藏和投资都结合起来,收藏了一个喜欢的藏品,同时它又不断的在升值。但往往是结合不到一起的。因此,大家收藏的时候,不能把财富的这个希望值放得太大。

    成功的收藏基于扎实的研究

    欣赏藏品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但是,真正要在收藏方面获得成功,却必须下苦功夫,有扎实的学术研究做支撑。对于我们要收藏的画家,我们总是经过多方面的论证,总是先研究,再买进,而不是先买进,后研究。不要把我们对中国绘画艺术的研究说成是包装。我们的收藏家也都是有责任感的,我们的责任是挖掘我们中国最好的艺术家,不能把我们的责任感说成是包装。

    收藏要注重研究已是老生常谈,但今天必须重提,反复提,因为这是收藏真正能够获得成功的前提。可在现实生活中,却总有一些人把研究拒之门外。我身边就有一些人是这样。每次与他们交谈,除了告诉我最近又花钱收了几幅作品外,至于买来后怎么处置这些“宝贝”们就浑然不知了。据我观察,他们这些“宝贝”要不就束之高阁,要不就迅速易手。在这些人看来,花钱收藏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案头工作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干好任何事都需要有个了解、学习、研究的过程,何况没有更多定则的书画收藏。所以每看到一些连齐白石、张大千等大师基本情况都不太了解、却号称专收大师作品的所谓的收藏家,只能为那些寄存这些人家中的书画作品感到担忧,希望这些作品能早些“逃脱”这种窘境。

    前些日子,一个有三五年玩书画历史的北方藏家,居然花了数十万元买了一张很不开门的齐白石《花卉》,明眼人一看就知有问题。熟识他的人既为他惋惜,也很直白地说这是早晚的事。原来这位藏家一向买画都靠专家来掌眼,至于作品好坏连最基本的判断都没有。问他为什么搞收藏?他的回答也很直截了当:家里收些书画那才显得文化品位高。他还带有几分不满地说,这次都是那专家闹的,下次会另请高明。

    乍一听你会帮他骂那位专家不地道,可细细想来,这样的人能称为收藏者吗?明摆着这不是在收藏书画而是在赌。据说,这位收藏者这些年买画前很少自己亲眼看一看,只要专家说好,他就会斥资买。说他是在赌博并不为过。与赌场不同的是,他把赌注全放在那位专家身上,自己一点辨别能力都没有。这样把宝压在别人身上,买到假画也是在所难免的了。像这样喜好冒险的收藏者在现实生活中还真不少。

    收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著名画家也是一位十分高明的收藏家的黄胄,在《炎黄艺术馆藏品集》序言中讲过他收藏前人字画的缘起、过程,和他对收藏文物字画的基本看法:“我是学画的人,酷爱古代绘画。由于经常通过观摩古代绘画精品来摄取宝贵的营养,因而也养成了收藏,鉴赏古代文物的爱好。我感到逛书店、旧货摊,收藏文物字画,对认识、研究古代书画艺术有极大的帮助。对于传统艺术从无知到有知,从收藏到研究,就是一个不断加深了解古代文物与古代文化丰富内涵的过程。”

 



[1] [2] 下一页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中国美术鉴藏史稿》解密历史上的历次收藏热
下一篇:世博银条成收藏新热门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