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丹青翰墨,相聚是缘。汕头是我的故乡,也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我把我最爱的藏品捐给汕头市博物馆,也是想把这一缘分刻录下来,再延续给有缘者——一代又一代能够好好保护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今天上午,广东省委原书记、省政协原主席、著名收藏家吴南生将他收藏了30多年之久的元代名画《平沙落雁图卷》捐赠给汕头市博物馆。吴老告诉记者,收藏绝不为占有,《平沙落雁图卷》是国家文物,应该归博物馆,让它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 遣送得所,问心无愧 吴老收藏的《平沙落雁图卷》,无款,水墨纸本,引首67厘米,画心382厘米,后跋135厘米。吴老告诉记者,他与《平沙落雁图卷》结缘于1977年,他前往北京出差,这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人人都心有余悸。琉璃厂大街,行人稀少,在一家古玩店看到这幅图卷,从整卷的构图、布局,以及技法的精熟程度看,绝非出自一般画工之手,他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1982年春,时任全国文物鉴定七人小组组长的谢稚柳避寒广州,获见此卷认为此画纯出自南宋马和之一派,但由于无款,可能也一时缺乏资料,为慎审起见才定为元人所作。 据业内人士说,如果是南宋时期的作品,那么这幅画的价值将在1亿元以上。当然,这还有待于专家们再做进一步的研究和确证,它需要时间,有时候甚至要几代人的时间,这也是他把这幅画捐赠给汕头市博物馆的原因。眼看挚爱之物离开了自己,吴老平和地说,遣送得所,问心无愧,便是圆满的结局。藏品的最好归宿绝不是留在自己手里变成私人财产,而是重新回归社会。“我是将近90岁的人,不处理怎么办?要将自己手头上这些与自己有缘的藏品,在晚年作出最好的处理。” 吴南生为人低调谨慎,他创立深圳经济特区时奉行“只做不说”,在书画收藏上,也是“只进不出”。因此,没有多少人知道,到“文革”时,吴南生收藏的字画已为数可观。吴老告诉记者,他正式收藏起于1955年,那时他刚从海南岛调回广州工作。每逢周末有空,吴老总喜欢到广州的文德路流连,在那里“淘”书画。吴老回忆道,文德路的书画很多,也很便宜,有时几元钱就能买到一幅。有一次他看中了一幅文征明的画,老板要价60元,那算是高价了。“当时我每个月的工资除了上缴家里的生活费外,固定有20元的零花钱。积攒了3个月,总算如愿以偿把画买到手。” “文革”期间,全中国到处“破四旧”。广州街头,字画、古玩一堆一堆地烧。吴老也忍痛烧了两三百张字画。不过烧的都是当时认为是“小名家”的作品,较著名的、年代久远的都想方设法留下来。“把字画的轴头取下来,取出里面的轴,画的体积就小了,容易藏匿。”但卸下来的那些轴,如果造反派看到了,肯定会追问画的下落。“那时我们家就天天洗澡,”吴老忍不住笑,“用那些画轴来烧水。” 2007年3月1日至15日,吴南生的“憨斋珍藏书法”在汕头市博物馆展出,这是继2004年在汕举办《憨斋藏联》展之后,又一次专题收藏书法展览,共展出他历经半个多世纪精心保护和收藏的明、清及近现代的楹联、手卷、条幅近百件,其中多为难得一见的名家精品,如祝枝山、文征明、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傅山、八大山人、郑板桥、金农等名家墨宝。这里面,有不少就是“文革”劫后幸留下来的。 心系桑梓,捐建教育 吴老从来不把他的珍藏看成一己之私的资产,他心系桑梓,长期以来大力推进潮汕经济社会特别是文教事业的发展。1996年和2007年,吴老先后两次拍卖自己珍藏的书画藏品,以拍卖所得为家乡潮阳区捐建了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又先后将本人书写的40件优秀书法作品捐献汕头市博物馆。 吴老既为资助家乡办学筹集了资金,也为伴随他大半生的艺术珍品有人继续收藏而感到高兴。吴老说,比如今年我拿一件藏品拍卖30万元,兴建一所希望小学,十年后有人再将这件藏品拿出来拍40万元,又可以兴建一所希望小学,一件藏品能够通过在世上多少代人手中流传,既能让世人得到艺术欣赏,又一代一代得到文化建设、教育建设的资金,不是一件大好事吗? 本报记者 陈瑶、陈史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