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收藏粮票

[日期:2010-03-01] 来源:  作者: [字体: ]


    周士荣

    在那个凭票的年代,粮票当属第一票。每户人家,除了户口本,还有一本购粮证。购粮证上填写着一家共几口人以及姓名、性别等。上粮店买米,除了交粮票,还必须带上此证。所以,那个时候,一个户口本,一个购粮证,可谓人之生存之本。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购粮证及粮票等票证 逐步取消,成为历史,成为收藏品。我不是收藏爱好者,说起收藏粮票,这儿还有一个小插曲: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家因企业搬迁,住地几次变动,户口迁了几次,购粮证也换了几次。每次换,粮站工作人员都得把名字重新抄到新本上。记得第一次换证,工作人员是个老者,他把我女儿周苹的“苹”写成繁体字 “蘋”,我想虽然多了几笔,他愿费力,我也没意见,反正意思一个样。后来我们又迁移住地,又得换本,粮站工作人员是个女的,大大咧咧,说话声音很响,性格直率。她在换本填写时,将我女儿周“蘋”的“蘋”写成了“频”。当时我没发觉,回想起来也许是她不认识这个繁体字,兴许觉得笔划太多,干脆把草头给删了。后来我们又搬到了新址,又得换证。这次,工作人员不知是看花了眼还是随心所欲,把周“频”写成了周“颖”。就这样,我女儿的名字从苹变为“蘋”、“频”、“颖”,不仅与原名含意相差甚远而且读音大相径庭,直到我们迁至最后一“站”,安居下来,向当地粮管所换本时,那个同志比较仔细,要核对户口本,发现我女儿户口本和购粮证名字不符,怀疑这中间有问题,这在当时是个大忌,无论我们怎么解释,也不管用,不仅不予换本连购粮也不允。我们一家子,没粮票怎过日子呀!真急煞人啰!为了尽快更正姓名,我跑断了腿,找了原来几地的派出所和粮管所出证明,可是经办人有的调动,有的推诿,折腾了数月才算“正本清源”。当我们补回了几个月的粮票时,心情不用说有多欣慰了。为了纪念这场历史遗留的让人啼笑皆非的“错误”,也为了纪念当时单位和同事帮助我们度过难关的情景,我把补来的粮票一斤也没用,粘贴在本子上,收藏至今。用以观赏和回忆。这件事虽小,但折射了粗仔大叶工作作风这件大事 ,值得引以为戒。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30年收藏2吨文物残片 捐给国家
下一篇:烟斗收藏国内初绽锋芒 70万精品现身拍卖会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