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富豪乱买宝 挡了文物回归道

[日期:2010-02-27] 来源:  作者: [字体: ]

2010年02月27日 07:58广州日报

近日,作家吴树推出中国文物黑皮书之二《谁在拍卖中国》,揭示中外古董交易陷阱,直击文物收藏黑幕,谏言文物法规法令。新书保持前作《谁在收藏中国》仗义执言的一贯写作风格,文字激扬,让人以为是一名“愤青”,实际上吴树已年过六旬,且身患脑瘤,只因“心态年轻”,心系中国文物资源保护。昨天,他在北京家里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本报驻京记者 谢绮珊

为得信息明知是赝品也要买

去年做了最后一次化疗,为安于养病,吴树把家搬到了僻静的北京城南一隅,书房里除了码得整整齐齐的书,就是一件件带有远古气息的陶瓷和玉器。在一个角落里还摆放一些高仿品,经常随便送人。“起初买了很多赝品,有时候是为了采访人家,明知是赝品也要买。等于是出钱买信息,一高兴人家什么都跟你说。”他说,“稿费让我花的钱能回来,我就算玩了一趟了。”

几年前,吴树突然发现患了脑瘤,先后做了两次手术。虽然这部书的写作时间只用了一年多,但素材的搜集工作却几乎与《谁在收藏中国》同时起步。这5年时间,对他来讲是一生中最艰难、最充实、最有收获的一段光阴。出于个人爱好,他常逛博物馆和文物市场,在这期间接触到各类人,包括国家级文物鉴定大师、文物理论家、收藏大佬、藏界大隐、古董商、收藏大众,更有一些“另类”朋友,如盗墓里手、制假大师、文物走私客,从中发现的问题,让他觉得,不能沉默。

“有一次在首都博物馆,一个小女孩看到唐三彩时说,这个我们家里也有。整个展厅就没有多少她家里没有的,她还问她爸爸:‘爸,这都是在潘家园淘的吗?’我觉得这个事情太严重了,如果不让孩子们知道,不让圈外的人知道,我们有太多的虚假,太多对中国文化的歪曲,自己就没有尽到一个知识分子的义务。”

中国文物出境潮仍在上演

新作以审判苏富比一案开篇,跟踪佳士得与苏富比近20年的几次战略转移——伦敦-日本-美国-中国,并以此为线索,将中国文物市场的现状纳入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大格局进行分析。同时,归纳分析西方拍卖行的商业战术,包括他们在不同阶段的拍品选择标准、价格炒作规律和后阶段的拍卖走势。吴树大胆指出,拍价2.3亿元人民币的“鬼谷子下山图罐”真伪不明,实有佳士得做局的成分,此后元明清三代官窑瓷器价格飞涨、巨量回流。

吴树深恶痛绝的是,中国富豪在一些外国人人煽动之下,掉入他们的“明清古董回归潮”套子中,不惜血本的出境抢购;同时一些败类掘坟盗墓、走私偷渡,导致一场史无前例的中国古代文物出境潮,中国的地下文物资源日流万千、丧失殆尽。“文物流失至今尚未结束。中国文物市场开放后,外国拍卖行制造的‘艺术品暴利效应’和随之而来的国内‘全民淘宝’运动,使得中国古玩市场上的古董供不应求,直接孵化了一条由‘三盗’人员(盗墓、盗捞、盗窃)和走私者、销赃者、制假者组成的黑色文物产业链,从业者近百万人之多。这一时段流失的文物大多数来源于古墓、窖藏和水底,历史价值最高,至于数量究竟有多少,很难有准确的答案。”

中国文物保护瓶颈

·“文物私生子”出路单一

·文物鉴定落后于造假

·收藏者素质良莠不齐

作者耗时5年完成国内文物市场的秘密调查后,以圆明园文物拍卖事件和中国文物走私现象为切入口,与外籍合作者分别对英、法、德、美、比利时等欧美国家艺术品市场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同时对国内文物“三盗”、古董走私、官员收藏、拍卖黑幕等最新动态也做了更加深入的明察暗访。

国内第一部全方位揭秘当代中国文物市场真相的长篇纪实作品。作者耗时五年,周旋于国内主要古玩市场、拍卖公司、盗墓现场、文物制假基地,暗访了近百名文博界专家学者、古玩商贩和文物走私犯、盗墓贼,获得了大量业界内幕、黑道秘闻。

链接:

民间收藏导致了文物流失?

文物流失现象日趋严重,究竟祸谁是罪魁祸首?

“主要是利益驱动,也有媒体的误导,现在过于强调文物的经济价值,‘要致富,就挖墓,一夜挖个万元户’,收藏变成发财致富之路,这是绝对错误的导向。”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著名文物专家谢辰生说。他认为,民间收藏是应该鼓励,但不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是看重它的艺术文化价值,是鉴赏,而不应该是投资。“过去的收藏家都是学问家,是真正为了鉴赏和爱国。而现在是‘利之所在,趋之若鹜’,应该严格限制文物流通,改变舆论导向。”

谢辰生认为,民间收藏是可以的,但是要讲究来源正当合法。出土的文物必须归国有,这一点是明确的,文物买卖必须规范,绝不能放开。

中国文物学会的成大林则认为,我国曾经放开过文物流通,在来源上不太追究,结果后果非常严重。由于国内价格低,国外价格高,导致每年有大量文物流失海外。

中国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王邦华认为,收藏热是国家昌盛富强的象征,国家应鼓励民间收藏。“一个好东西,如果国家收藏不了,民间再不收藏的话,它就只能流失到国外。把国宝留在国内,留在民间,这样就不会出现毁坏或者流失到国外的现象。”(《中国青年报》)

对话吴树:

文物流失的最大祸主是国人自己

广州日报:究竟是谁在拍卖中国?

吴树:我所说的“拍卖”,不限于拍卖公司的行为,而是引申到中国文物流失的状态,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中国文物流失的主要原因,在一般人看来,是八国联军、英法联军的强掳。但是据我的调查,那只占了一小部分,中国文物流失的最大祸主是中国人自己。

中国“文物私生子”(指被窃的不为人知的文物)大批流出,有时是整个整个集装箱地走私出去,这是目前中国文物最大的流失。比利时布鲁塞尔中国文物市场真品率约20%,乐观评估,我们潘家园的真品率不到5%。

广州日报:中国富豪在拍卖场厮杀,国外拍卖行在中国屡屡得手,您怎么反思中国人对拍卖会的热情?

吴树:拍卖本身要获得最大利益,这是无可厚非的,傻就傻在我们自己,在别人圈钱时,我们把头伸过去任人宰割。一个原因是富豪们的趋利行为,以为买回来有利可图。当中媒体也有些过失,追捧这种所谓的“爱国”行为。一个山西富豪说,我花这么多钱买文物,人家不叫我“煤老板”就是胜利了。

另一个原因,我们的专家是有责任的,助纣为虐。人家卖什么,我们就喝彩什么。元青花原本默默无闻,一百年前西方在研究青花的时候,我们还对它一无所知。现在一看“鬼谷子下山图罐”拍了2个亿,我们的专家就说,元青花是中国至高无上的国宝,代表中国瓷艺的顶峰,而且只有300件,300件还都在国外。这个逻辑明明是在帮人家忙。真是悲哀。

广州日报:圆明园兽首曾牵动所有中国人的神经。关于这些中国文物如何回归,您有什么主张?

吴树:一批人在炒作兽首回归,骗取中国人的钱财。圆明园兽首是文物吗?不中不西、不洋不土的水龙头,正因为被人抢走,记载着中华民族一段屈辱史,才成为文物。“国宝回归”只有三条路可走:国家追讨、政府出钱赎买、民间捐赠,但这三条路已经被中国富豪的不慎之举堵死了两条半。圆明园生肖兽首从最初的1200美元炒作到2800万欧元,就是最典型的实例。去年初中国律师团追索圆明园流失文物事件引起很大关注,追索更多是一种姿态。在圆明园兽首追索事件中,我们是有成就感的。可以肯定,再出现什么兽首,我们不会再去抢。

广州日报:您如何看待中国文物资源保护前景?如何更好地避免文物流失?

吴树:我一点都不乐观,中国文物保护存在三个瓶颈,最大的瓶颈是“文物私生子”,一切地下文物都归国家所有,这当然是正确的,但要富有弹性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打击三盗的基础上,给这些已经出来的文物留一些出路,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现在的情况是,这些文物国家买不到,被外国人买走了。第二个瓶颈就是文物鉴定,改革开放后,文物市场活跃起来,仿品高科技化,而我们还是凭着“眼学”去鉴定,甚至排斥科技。造假者已经远远走在了鉴定者前面。我到景一些高仿基地去做暗访,进去以后我以为是进了实验室:工作人员穿着白大褂,桌上摆放着各种仪器,他们甚至可以买一件很可靠的东西,打碎后取样进行化学分析。我们国家不太重视科学鉴定,各个研究机构各自为战,没有实现资源共享。第三大个瓶颈是我们收藏者的素质,现在没有多少所谓的收藏家,只有上家和下家。现在解决的办法只有严打,我们应突破原来的樊篱。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漫话“集邮”
下一篇:齐白石虎画难得一见 收藏书画树立精品意识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