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刊载于《钱币》报2010年1月下旬,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于《钱币》报,转载于中国集币在线(http://www.jibi.net/),谢谢!
最近,笔者从外地泉友处购得一枚“裕民通宝”背“一分”铜钱。该钱直径28.50毫米,穿径6毫米,重6.35克,青铜质地。面文“裕民通宝”四字对读,钱文仿宋体,“通”字为三角头双点通,背面穿右为“一分”两字,表示折银一分。该钱与普通“裕民通宝”背“一分”权银钱的最大区别在于:面文“民”字下有一巨星纹(非流铜)。星纹直径1.2亳米,呈规则圆形,明显凸出钱面地章,非常引人注目(如图)。
裕民钱图
“裕民通宝”钱是清初耿精忠反清叛乱时铸造的钱币,是清初“三藩之乱”这段历史的见证物。清代康熙年间,清政府深感汉人藩王权势日重,开始威胁满清中央政权的统治,于是积极策划撤藩。汉人藩王自然不愿坐以待毙。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率先发动反清叛乱,并暗中联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共同举兵, 一时战火燃遍滇、黔、桂、湘、粤、闽、浙、赣等南方数省,生灵涂炭,史称“三藩之乱”。
1674年正月,靖南王耿精忠正式在福州起兵,响应吴三桂。耿精忠为明朝降将耿仲明之孙,袭爵靖南王,镇守福建,驻扎福州。耿精忠反清后扣押清廷福建总督洪承谟,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据《福州地方志》记载,当时军饷匮乏,耿精忠即下令于福州靖南王府(今福州王庄一带)内设炉鼓铸“裕民通宝”钱。清人江日升《台湾外纪》亦谓:耿精忠“以户曹主事林亦善兼管钱法司,铸‘裕民通宝’,有一文一分、一文一钱者,一文一两者,数两者, 且有十两者。以充兵用,不遵用者斩。”
今所见“裕民通宝”钱有普通钱和权银钱两类。普通钱仅见小平钱一种,钱文仿宋体,钱面“裕民通宝”四字对读,光背,直径26毫米,穿径7毫米,重4至4.5克左右,黄铜质。权银钱,即对白银作价的钱币,有“一分”、“壹钱”两种。 “一分”钱背穿右铸“一分”字样,直径26至28毫米,穿径6亳米,重5.4至6克,黄铜质或青铜质。“壹钱”钱背穿左右横书“壹钱”字样,表示权银一钱,直径36至38亳米,穿径7.5毫米,重14.5至17.5克,黄铜质或青铜质。最近还发现红铜质和白铜质地者。这些钱上铸明折银重量,俨然以白银辅币的身份出现,充分反映了当时白银在货币流通领域中的主导地位。
存世还有一种背面穿左右分列“浙•一钱”字样的“裕民通宝”钱,据说是耿精忠准备攻取浙江时流通使用的钱币。据史载,耿精忠策应吴三桂起兵反清,曾分兵三路进攻浙江、江西。东路由总兵曾养性率领,攻打浙江之温、台、处三州,连“陷乐清、天台、仙居、嵊县”。西路由总兵白显忠率颂,攻打江西,攻占广信、建昌和饶州。中路由都统马九玉率兵出仙霞关,“陷江山、平阳”,进攻浙江之金华、衢州。裕民通宝背“浙•一钱”者当铸于此时,因起兵仓促,鼓铸无多,且旋告败北,所以如今已较罕见。据笔者观察推断,裕民通宝背“浙• 一钱”钱可能铸于浙江省境内,因为在福建境内不容易见到该钱的踪迹,而据说在福建浙江交界处靠浙江一侧曾经多次发现。因“裕民通宝”背“浙•一钱”钱为罕见的珍稀币种,历来多有伪造,近年仿铸品更多,造假手段日益高明,不少赝品几可乱真,令人防不胜防,应该引起钱币收藏爱好者的充分重视。最近还发现一种背穿上“通”字“裕民通宝”钱,钱径小,重量轻,可能为安南钱或民间私铸币。至于《台湾外纪》中所谓裕民钱还有“一文一两者,数两者,且有十两者”,迄今未见真品实物,恐属因事败未及鼓铸,或记载有误。
三藩叛乱不能互相配合,很快被清军各个击破。康熙十五年(1676年)八月清军攻入福建仙霞关,克建宁、延平二府,二十七日进抵福州郊外。耿精忠部将投清,耿氏被困福州城中,不得脱身,只得袒身露体出降,被解送北京,三藩之乱平定后被处死。清军平定耿藩叛乱,裕民钱停止铸造。
裕民钱铸造时间短暂.前后不及两年,铸造数量不多,再加之被清廷视作“逆钱”(伪号钱),大量查禁销毁,流传至今的实物已不多见了。其存世数量大大少于吴三桂吴世蟠祖孙铸造的“利用通宝”、“昭武通宝”和“洪化通宝”三种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