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清宫金银器尽显皇族奢华 金光灿然做工精湛图

[日期:2010-01-05] 来源:  作者: [字体: ]
 

    一把小刀原为乾隆最爱

    清代宫廷御用金银器普遍使用了铸造、錾花、锤揲、累丝、镂空工艺,尤其是金嵌珠宝工艺品,其设计、工艺、镶嵌品种都较明代有了长足进步,全面反映了清代金银工艺的高超水平。

    一把长度35.5厘米,宽度2.7厘米的金镂空花鞘白玉把小刀为乾隆生前佩戴之物,高超的工匠将乾隆甲午仲春御题诗刻在白玉把上,“用截肪曰名曰宝曷有常,即物思义至,理弗奇太阿予言亦戒莫违”,让一把小刀成为乾隆之最爱。

    章佩岚介绍,还有一把乾隆款金胎烧珐琅鞘玉柄佩刀非常引人瞩目,值得一提的是烧珐琅工艺,又称为烧蓝。它以石英、长石、硼砂等矿物质为原料,先用吸管将碾成细末的釉料填满金银丝间,用蓝枪高温烧结,如此反复三至四次才能完成。用烧蓝装饰点缀的金银器,平添了器物的几分质感。

    刀饰为男性佩用之物,这是清人祖先尚武精神余续,这样装饰华丽的小刀显然不能上阵杀敌,只剩下装饰功能,男人尚且如此,女子更是华丽粉饰,用尽一切展现满族妇女的文雅与婀娜。

    戒指是一种戴着手指上的装饰物,从名称看应有禁忌之意。史料记载,古代后妃但凡有了身孕,就在左手上戴上金戒指,平时右手佩戴银指环。

    一款金錾牡丹纹嵌珠戒指摆在省博物馆展厅的显著位置,该戒身宽大厚重,做工精湛,在一朵牡丹的花心上托出一个大珍珠,显得尊贵气派,应是皇后或地位较高的贵妃戴用。

    章佩岚说,该戒指的特别之处应是嵌入的珍珠,一颗非比寻常的“东珠”,即东海珍珠。众多周知,东海纬度较高,气候寒冷,不利于珍珠蚌类繁殖,为了获取珍珠,皇宫派人专门养蚌取珠,实属不易,极其珍贵。

    清代年轻后妃崇尚细节,一款款小巧玲珑的首饰盒往往让她们爱不释手。

    一个八成金质的葫芦,周身用葫芦藤叶缠绕,叶下还有盛开的花朵,花瓣上趴卧的昆虫正准备起身一跃,轻轻撩开藤叶,葫芦从中间裂开,露出了后妃心爱的小首饰。

    清代金银器的器型和纹饰也变化很大,已全无古朴之意,同时反映了宫廷金银艺术品所特有的一味追求富丽华贵的倾向。其造型随着器物功能的多样化而更加绚丽多彩,纹饰则以繁密瑰丽为特征。

    “皇家化”是清代金银制品的主流,为迎合统治阶级的喜好,工匠在制作过程中不计成本,华丽繁缛,佳作辈出。

    万事“如意”与“金盆”洗手

    在省博物馆《皇家珍宝———故宫藏清代御用金银器(海南)展》的宣传册页上,印上了一柄金累丝的如意。

    章佩岚介绍,这柄金累丝如意是清代皇帝赏赐用品,属一套,共有60柄,上有干支年号,足一花甲,是皇家礼品中的珍品。

    “如意”是一种象征祥瑞的器物,用金、玉制作,头呈灵芝形,柄微微弯曲,供手持指划或陈设赏玩。它起源于“痒痒挠”,以其“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得名,也因此被赋予了万事如意,一切顺利吉祥之意,从实用品一步步演变为艺术陈设品,清代帝后常用如意作为赏赐王公大臣之物。

    有万事“如意”也有“金盆”洗手之典,一个在清东陵使用过,用于祭祀光绪皇帝的金盆,光素无纹,尽显宫廷礼仪的奢华与威严。

    清代金银器的加工特点,可以用精、细二字概括,或格调高雅,或富丽堂皇,再加上加工精致的各色宝石的点缀搭配,使整个器物色彩缤纷、金碧辉煌,工艺日趋炉火纯青。

    清代金银器制作融汇了中国几千年金银器制作工艺之大成,在造型、纹饰、色彩三者协调搭配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不折不扣地成为统治阶级身份的象征,广泛用于宫廷典章、皇室祭祀以及佛事活动,客观上造成了民间收藏御用金银器之不易。(记者 黄晶)



上一页 [1] [2]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2009拍卖场上的"御林军" 凸显宫廷艺术价值
下一篇:虎年即将来临 福虎生肖饰品争奇斗艳惹人爱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