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10斤铜扇能看不能扇 文人傍身能文亦能武图

[日期:2010-01-04] 来源:  作者: [字体: ]

2010年01月04日 10:57:06  来源:广州日报

陆师傅展示铜扇,他是这一传统工艺的两个传人之一。

陆师傅给铜扇作最后加工。

    一把重达10斤、全铜所制、能雕刻书法兼比武傍身的折扇不仅仅出现在电影中。

    在广州恩宁路八和会馆旁的一家铜器店里,两名师傅正传承着“铜扇”这一源于中国明代的传统工艺。铜扇曾因投文人墨客之所好而盛极一时,然而如今少人问津,后继乏人。

    现代技术让古扇进化

    明代的铜扇是以牛筋串连铁片制作而成,扇片之间相互比较松散,牛筋容易断裂,也不适宜用扇面进行砍削。

    “这是受古代冶金技术所限制。”陆绍强将这一工艺改良,变成铜片互扣式的制作方法,扇面材料改为铜片,更加坚固耐用,扇片之间不易断裂。铜扇的纯铜材质使然,在使用一定时间后,色泽会更加光鲜,“扇子也是有灵性的”。

    铜扇工艺恐后继无人

    陆绍强说,盈利并不是他制作扇子的主要目的,一把普通的铜扇材料成本约200元左右,主要贵在人工成本上,售价起码要1500元起,订做的客户比较少,主要都是武术家,“接到订单才做,做这个只是兴趣。”

    “制扇对手工工艺的要求很高,扇柄的凹痕都是人手用锉子一下一下凿出来的。”如今,陆绍强负责铜扇的书画雕刻,制造则由师傅唐保国负责,这两位老广州肩负着铜扇的传承大任。

    铜扇制作成本较高,人手制作耗时4至5天才完成一把,售价从1500元至4000多元不等,缺乏市场;其次,年轻人一方面缺乏传统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做铜扇不能赚大钱,很难吸引新人,因此“我们这一代过后,便后继无人了”。

    重3至10斤能看不能扇

    在恩宁路143号的铜器店里,铜扇雕刻师傅陆绍强说,铜扇相传起源于明代,基本结构至今不变。铜扇尺寸可大可小,重量从3斤至10斤不等,最大的一把铜扇,扇面半径有52厘米。

    其中一把铜扇的扇面上,可看到人手雕刻的诗词,分别用正楷、隶书和行书刻上明人屠隆的诗词作品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字迹清晰有力,扇子的另一面则是一副山水字画。铜扇的构图与一般折扇无异,多是一面诗词,另一面图案,“扇面上的字画是机器无法完成的。”

    由于太重,铜扇难以作扇凉用。陆绍强告诉记者,现在的铜扇多取其装饰性和工艺性,“有不少人要求订制扇子,用作装饰和收藏。”

    古文人傍身用能文亦能武

    明代的道教练功者是铜扇的创始者。原来,古人携带刀剑走在大路上过于显眼,扇子相比之下更便于携带,也符合文人的身份。

    相比一般刀剑,铜扇在防身的同时也不会显得粗暴,因而被称为“最斯文的冷兵器”,受许多习武文人的喜爱。

    陆绍强向记者演示:他将扇收合作木棒状,可“挡格”、“挑截”抵御进攻;而将扇子展开,又可“砍削”作进攻用。“当代太极名师甘明海、螳螂拳名师颜志图都有铜扇,作为玩赏、锻炼之物。”

    既然是文人傍身之物,扇面上的诗词画作便少不得。

    陆绍强自述,他从6岁起就跟随父辈习武,对诗词书法也怀有兴趣,因此对铜扇情有独钟。他在扇上为羊城八景题诗“逸兴春随步,新风荔湾满。欲闻渔女唱,乘月入西关。”如今,一把把产自西关的铜扇,书画雕刻都是出于他的手笔。(何道岚 曹景荣)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收藏也有"交通规则" 工薪族收藏者要量力而行
下一篇:海报成新宠:老题材最受追捧 身价动辄几千元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