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粮票,这个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大陆十分流行的经济现象,居然在被称为全球最发达强国美国出现。外媒报道,随着失业人数不断提升,房价下滑,美国贫穷人口越来越多,自前年12月以来至今年9月,领取粮票人已增至3720万人(12月20日 《联合早报》)。按2006年美国公布达3亿人口算,每8个美国人当中就有1人依靠粮票解决3餐,领粮票度日人数比例之高,恐怕称得上极为罕见。(12月23日《中国网》)
表面上看来,发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但深层次考虑,其实它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救助和保障机制,彰显公平,体现政府的人文关怀,确保人人能渡过难关。然而,我们却忘记了60年代的那种同舟共济,早几天不是还有70岁的老太太靠捡垃圾养活90岁的母亲吗?这一点,我们忘得快,美国学得好。
早些年,学雷锋成为西点军校的必修课。雷锋精神是什么?是一种大爱,是一种足以感化、影响、激励一大批人甚至整个民族的道德典范。然而,多年以来,雷锋在我们的视野和生活中淡出,随之而来的,是“对待同志象冬天般的冷酷,对待群众象秋风扫落叶一般简单,对待金钱象夏天般火热,对待小姐象春天般温暖”,以至出现了那么多的袖手旁观、冷若冰霜和集体失语。这一点,我们丢得快,美国捡得好。
早几天,《时代》杂志破天荒地把中国工人定为年度人物(候选),不管他们是否还怀有其他目的,但至少他们的评价是中肯的,就是中国工人在我们“保八”的过程中、在世界经济大衰退的背景下,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原本就是我们的立国之本。然而,什么时候开始,贡献最大的劳动者却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可怜虫,以至于他们要住着“蜗居”,当做“房奴”,还要被别人“赶回农村去”?这一点,我们变得快,美国醒得好。
美国是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国家,但他们之所以能在短短几百年里称雄世界,靠的就是这股对世界文明精华的吸纳。我们就这么弃之如敝屣,是否有点可惜?是否应该重新审视一些什么?
【夏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