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老生常谈集邮(六)

[日期:2009-12-14] 来源:天涯小站  作者: [字体: ]

集邮是一种以温文尔雅的形式影响社会的文化活动。

一个半世纪以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文人骚客到市井顽童,无数民众迷糜于这小小方寸之间;有意无意地推动着文明。邮票有价,必究其值;人们的交流自然而生。集邮俱乐部遍布全世界,集邮商店更是按人口分布比比皆是;邮品拍卖会推波助澜;大大小小的邮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向这一特定的人群传播着由于集邮而引发的思考和行为。

在北美的大小城镇,人们都可以找到钱币邮票商店。一个典型的商店会有三十或五十平米的面积,三面的墙上是书架似的的陈列架,写字台高度的玻璃柜橱环绕而设,并配有各种椅子和圆凳。橱柜里会充满各种钱币或邮票。经常,店主是个上岁数着休闲装的男人,兼作店员。除了偶尔有人进出拉动门上的叮铛,大多数时间,店里静悄悄。总有一个,两个,最多三个人坐在玻璃柜前,翻看一些册子,或不断地移动着放大镜,端详着面前的邮票或其他物件。有时,顾客会和看店的做些交谈,或者交易,但声音一般不大,有着图书馆的气氛。我拜会这些小店,一为掏宝了解行市,二为学习当地文化,捎带着练练语言。最珍贵的,是从这些小店找到全套集邮工具,学到专业处理邮品的方法。比如,一个店主曾给我查验一张清朝小龙旧票的水印,当面操作。于是,显影液、显影盒、长把镊子等工具和药品一览无遗。店主很高兴,除了收到一叠声的“THANKS”,还收到一套家伙事儿的银子。一次,一个小店的邮商在闲聊中抽出一个本子,给我看一张86年中国《美国芝加哥展览会》外展片,讲了背后的故事。原来,中国在那年安排了去芝加哥参展,但在最后一分钟,主办机构同意台湾以中华民国名义设展厅。结果可想而知,除了抗议,中国断然撤出回国。印好的邮品已在开展的前两天随请柬寄出了。所以,这个展片属未发行类,只有千余张在逃。有感于我的惊诧,那老兄将展片赠送与我。今天,该片交易价在100美元左右。

清淡的生意,很是让刚到美国的我担心这些钱币邮票商店的生存。久而久之,我了解到,有两个原因使这种生意经久不衰。一是店主对效益不在乎,够吃够用,甚至不够吃不够用,都能将就。二是美国地盘大、人口众多,集邮或钱币的嗜好已延续数代,总有不屑子孙把爷爷或老太爷的珍藏拿出来换啤酒喝。邮商一般对大宗邮集的收购只按斯嘎特目录标价的百分之十付费。正是这种超低价交易的持续发生,才使得集邮市场货源不断;从而使得这些小店赖以生存。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孙中山纪念馆获赠9件珍稀邮品
下一篇:老生常谈集邮(五)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