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8月27日 08:02: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8月14日下午,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举行联合视讯记者会,宣布在10月份合办雍正文物大展,并表示将捐出部分收益,帮助台湾水灾灾区。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中)出席记者会。 中新社发 董会峰 摄
日前,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以视讯连线的方式共同宣布,十月将在台北故宫开幕的“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正式开始布展,其中有三十七件文物向北京故宫借展。这将是故宫文物自一九四九年分离以来的首次聚首。
郑欣淼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指出,文化交流是两岸交流的根本。由于故宫的特殊地位和特殊影响,两个博物院的合作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具指标性意义,标志着两岸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否——国宝命运多舛
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家宫殿,故宫堪称中国最精湛文化艺术品的宝库。但历史上故宫文物却饱受掠夺侵占和颠沛流离之苦。
一九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利用各种机会进入皇宫抢劫;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后,大量国宝通过逊帝溥仪之手流失;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国宝又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蹂躏而经历了十年的漫漫南迁。
郑欣淼指出,故宫博物院的成立,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大胜利。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象征,故宫文物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本身具有很高价值,更具政治上的意义,为任何珍宝所不能取代。
正因如此,一九四九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匆忙迁台时,特意将六十多万件南迁的故宫文物带走,并在台成立了“故宫博物院”。从此一个故宫,有了两个博物院,国宝分离,隔着海峡守望。
乾隆书房“三希堂”中的三件墨宝,《中秋帖》和《伯远帖》在北京,《快雪时晴帖》却在台北;唐代怀素的《自叙帖》在台北,然而,当时为减重便携,用来装《自叙帖》的精美木盒却被留了下来,现存北京故宫;成周王铃是一对仅存的西周早期有铭文的青铜乐器,传世仅两件,一件阳文的藏于北京故宫,一件阴文的藏于台北故宫。
更有故宫博物院图书专家梁廷炜,一九四九年护送文渊阁《四库全书》到台湾,他的儿子梁匡忠则留在了北京故宫,梁廷炜的孙子梁金生继续在北京故宫负责文物管理工作,他每天上班都要从文渊阁门口经过,却已是书去楼空……
泰——两岸情满海峡
回顾台北故宫的历史可以发现,一九六五年十一月十二日,孙中山百年诞辰,位于台北近郊外双溪的博物院新馆启用,蒋介石将其命名为“中山博物院”,当时的设想只是“交由故宫博物院使用”,将来“反攻”胜利,故宫博物院文物还将运回北京。
六十年来,台海局势风起云涌,柳暗花明。尽管国宝仍分置两院,两岸故宫博物院的交流随着两岸关系的解冻而逐步开展。虽然长期没有正式的交往,但多年来尤其是学术上的交流是不断的,两岸的研究人员经常互相参加对方一些学术研讨会,学术研究文章都曾在对方的学术刊物发表。
白驹过隙,两岸从全面隔绝到全面“三通”,轻舟已过万重山。如今,台北故宫是大陆游客的必访之地。随着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时期的到来,两岸故宫人的梦想也终要实现。今年初,两院院长实现了六十年来首次正式互访,并达成了实质性合作机制,涉及人员互访、展览交流、文化出版、教育资讯等八方面。
郑欣淼说,两岸故宫交流的新气象,是在两岸交流有了一个更好氛围的大背景下进行的。现在有了好的机遇,我们当然会抓住,两岸故宫都有这个愿望,而且是直接的联系,这是难得的突破。“雍正大展”正是展览交流机制的具体落实,将会轰动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