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墓主人身份显赫 时隔50载粤再现鎏金铜俑图

[日期:2009-07-21]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字体: ]
 

    墓主身份猜猜猜 显赫大将?赵佗后裔?

    猜测1:大官或大将军?

    考古专家从这些贴身随葬物推测,墓葬主人应是一名武将,但“绝不是一般的武士,他的地位一定非常显赫,有可能是将军之类的人物”。虽然铜俑的面目已经模糊不清,但铜俑的服饰和造型仍然让人浮想联翩。

    “他看起来似乎不像南方人,也许因为墓葬主人是个大官,北方人把这个铜俑作为礼物送给他”“不像士兵,可能是个看门人”……尽管有诸多猜测,但考古专家认为,可以肯定的是,“能用如此罕见的鎏金铜俑陪葬,墓葬主人的地位一定相当显赫”。

    猜测2:墓主名“赵延康”?

    出土的龟纽铜印章造型圆润,印纽部分是一只惟妙惟肖的乌龟,印章底部刻着四个大字,考古专家推测是“赵延康印”四字,可能是墓主人的姓名。

    “这种印章非常少见,广州地区至今出土的刻有姓名的汉代印章也不超过5件”,考古专家表示,印章上的“赵”姓也为墓主人的身份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虽然我们目前将这座墓葬的时期判断为西汉中期,但这位墓主人是否与南越王赵佗有亲戚关系,或在南越国当过官,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历史考证”。

    猜测3:螭虎纽玉印只有帝王用

    与墓主人贴身随葬的另一枚螭虎纽玉印,则由于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而显得更加神秘。据考古专家介绍,螭虎纽玉印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文物,至今国内公布的出土记载只有三枚,分别是咸阳“皇后之玺”、广州“帝印”和满城中山靖王光板印,“汉代用印有明确的等级制度,能用螭虎来制印的人肯定不是一般人”。

    镇墓三宝

    M112西汉墓

    规模:长5.4米,宽2.8米,深3.26米

    构造:分前室、后室,“楼上楼下”,上层有两个棺材,可能是墓葬主人夫妇合葬

    男主人贴身物:金箔装饰的佩刀、环首刀、茅、鎏金铜俑和印章等

    女主人贴身物:玉佩、玛瑙串珠等首饰

  为何太和岗

    成“墓葬富矿”?

    古代风水宝地

    太和岗位于广州传统城区东北,距今中山四路、北京路约4公里。

    据专家介绍,从1953年至今,市考古所已经从淘金坑周边不远范围内的黄花岗、太和岗、横枝岗、沙河顶等地,陆续发掘出2000多座历代古墓。明清以前,这片地带背靠白云山、面对珠江水,密布不少占据着山坡又南向珠江的岗埠,从目前出土的墓葬群数量看,专家推断这里是古代广州人择墓的“风水宝地”。

    墓地发掘显示

    广州城何变化?

    广州在“长大”

    根据历代墓葬发掘的范围,专家也对历代广州城生活区的变化作了相应推断:中山二路曾发掘出的古墓群离南越王宫署遗址(中山四路)不太远,足见南越国都城只是一座“小小城”;之后唐宋,广州城范围拓展到文明路、越华路、中山六路的范围;明清时期,广州城的范围也不过现在的人民路、越秀路,如今发掘出明清墓葬的淘金坑、横枝岗等地,明清时期距离广州城门步行大概20分钟的路程。

  数说宝藏

    勘探面积近5500平方米

    先秦土坑墓2座

    汉代土坑墓8座

    唐墓26座

    南汉墓2座

    明代墓1座

    小型明清土坑墓50余座

    发掘总面积240平方米

    出土重要文物标本390件(套)

    “这次发现的墓葬非常密集,近百个墓密密麻麻地交错分布着,甚至还有一个朝代的墓打破另一个朝代墓的情况。”

    考古趣闻

    夔文陶片:

    距市中心城区最近的先秦遗存

    此次考古发掘春秋时期土坑墓2座,并在汉唐墓填土中发现多片夔文陶片,“这是目前发现距离广州中心城区最近的先秦文化遗存,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专家解释说,夔文是一种变体的龙文,由于雨水冲刷等原因,这些先秦时期的陶片后来被冲至汉唐代的墓穴,“这说明在春秋战国或更早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太和岗一带生活”。

    50枚铅钱:

    具有重大断代意义的标尺

    此次考古发掘南汉墓2座,均为砖室墓,保存较好。其中M88的棺床出土一串铅钱,多达50枚,由于铅钱只在南汉使用,因此可明确将该墓时代定为南汉。“在墓葬中发现铅钱,也为广州地区南汉墓葬的发掘和断代提供了明确的标尺,具有重大意义”。

    “魂瓶”:

    将先人“骨灰盒”与自己合葬

    在砖木合构墓M113中,可以看到在棺材的头部,放着两个特殊的瓶子。考古专家认为,这两个瓶子不是一般的容器,而很可能是“魂瓶”。“墓主人可能有先于自己逝世的亲属,于是将他们已经腐烂的尸骨装在这个瓶子里,与自己一起合葬”,考古专家表示,放在墓穴的头部,也表明墓主人对先人的尊敬。(文、图\记者饶贞 通讯员易西兵、马建国)



上一页 [1] [2] [3]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光阴催嘀嗒:明清皇帝与钟表 宫廷钟表收藏兴起
下一篇:古典家具的"养生"经 湿布是古典家具的天敌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