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小眼镜里有个大世界 民间眼镜收藏文化展图

[日期:2009-07-21]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字体: ]

2009年07月21日   来源:北京晚报

眼镜的“老祖宗”——放大镜,没有鼻托的老眼镜,木质皮质甚至是纸质的眼镜盒……近几天,不少在前门商圈转悠的人们发现,原本只是配眼镜的同仁验光配镜中心里面办起一个“民间眼镜收藏文化展”,300多副珍贵的老眼镜向人们讲述着眼镜的发展史。

    眼镜对人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可这样一件人人熟悉的小物品,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最早是什么样子?……“民间眼镜收藏文化展”上都一一有所介绍。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与展厅只有屏风相隔的配镜室内,当今最先进的配镜设备随时为顾客服务。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从最早的单片镜、双片无腿镜、双片直腿镜一直到当今时尚的太阳眼镜,小展厅讲述着中国的制镜史。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不光是各种各样的眼镜,千奇百怪的眼镜盒同样让参观者赞叹。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清代纸质镜框眼镜,镜盒还有活字印刷的眼镜说明。这里的展品已由眼镜延伸出多重中国文化。

     王敬贤老师傅如今一边为顾客配镜,一边为参观的游客解说。据他介绍,早在黄帝时代,古人就从水晶石的光学现象中受到了启发。后来逐步发明了眼镜。

    眼镜从最早的单片镜、双片无腿镜、双片直腿镜一直到我们现在熟悉的眼镜,甚至装饰作用大过实用功能。早在民国以前,眼镜只是皇家贵族用得起的奢侈品,如今已成为老百姓司空见惯的“日用品”,甚至成为有些人随身不离的必需品。

    王师傅说,前门周边有着故宫博物院、钱币博物馆、警察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就算扩大到全北京的众多博物馆中,也鲜有关于眼镜文化的介绍,更少有各历史时期的眼镜展品。而非博物馆推出的“眼镜收藏文化展”,也为古都北京以及具有浓郁历史文化特色的前门商业街区增添了一道眼镜历史文化风景线。(白继开)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工作中捡"天漏" 田氏伉俪千幅名家之作收藏背后
下一篇:"文人天子"梁元帝嗜书如命 为何要自焚其藏(图)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