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刊载于《钱币》报2009年7月下旬,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于《钱币》报,转载于中国集币在线(http://www.jibi.net/),谢谢! ![]() ![]() 阴霾密布,天地间一片萧索。滔滔的汩罗江一改往日的宁静,变得异常《离骚》起来。原野上踽踽独行的屈大夫显得是那样的孤独,他踯躅在汩罗江边仰天《九歌》,《天问》天不答,《涉江》水无语,生命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感召下,划出一道光华万丈、永垂不朽的美丽,汨罗江收容了一个忠贞而高尚的灵魂。历史的记忆点也因此永远铭记住了公元前二二八年五月初五。 也因此,同样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端午从此被赋予新的内涵,厚重而坚固。因为,自从屈原殉命于汩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他用最后的生命书写出“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的光芒人格,以此来唤醒国君,勉励国人,就注定他的灵魂将得到洗练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 时间因时空穿梭而流逝,端午节却在历史的嬗变中因为屈原的高洁变得历久弥新。这种感受在台湾中央造币厂端午节纪念银章面前再次得到体现。 这枚直径为38mm的台湾中央造币厂1盎司端午节纪念纯银章,背面图案采用主、背景映衬的设计手法,主景为屈原人物造型,背景为汹涌澎湃的汩罗江。横式的背景衬托,使得立式主景人物屈原的形象更显高洁,画面上身穿战国汉代官服、怀抱竹简的屈原,身姿昂立,胸膛挺拔,微仰的头颅,坚毅的目光,将屈原那不畏暴虐、坚持斗争,上下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我们今天手捧这枚银章,在图案中追忆历史的还原点时,当我们以这种特有的方式抚慰着忠魂的时候,感受到的是屈大夫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右上部篆书“楚”字和印章式“屈原”字样的点缀看似简单,却称得上是“马良”之笔。一方面,不仅极好地丰富了章面构图的美感,而且使中国传统的字、画、印相结合的绘画手法再一次得到了弘扬。另一方面,有着数千年历史的篆书文化与历史久远的端午节相互映衬的同时,既交待了传统端午节由来的源头,又深刻渲染了章的纪念主题。不仅如此,它们又与人物怀抱中的“竹简”相互呼应,屈原不仅有着始终不渝的效忠祖国的爱国热情,坚持不懈的抵御强敌的战斗精神,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声贯古今,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虽然他在政治上失败了,但他留下的大批诗歌,却给楚国人民报仇雪耻、恢复祖国的决心以极大的鼓舞。今天,我们仍能从那瑰奇绚丽的篇章中读懂他的思想,那颗忧郁而滚烫的爱国心,那种长存于尘世间的顶天立地的精神。 端午因屈原而诞生,因对屈原寄托了无限怀念和深思的端午节而常存。端午节,传承了一种情怀,它向世人所传达的,是一个诗人忧国忧民、热爱故土的高尚风格。端午节,沉淀了一种精神,它向世人所阐述的,是不畏暴虐、坚持斗争的伟大壮举。银章的正面图案――龙舟竞赛图在这个契合点上做到了充分地表现。章面上,“蛟龙得雨鬊鬣动”,“雷鼓嘈嘈殷碧流”,波涛汹涌的海浪阻挡不住巨龙奋进的身躯,昂扬的龙首,表现出的是一往无前的勇气。端午赛龙舟等民风与其说是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和崇敬,不如说是他那誓死不屈、勇于抗争的精神的延续。随着时代的变迁,屈原的这种精神已渐渐升华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精神永恒,端午也就永在,屈原因此也鲜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