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集《中国现代主义绘画的先驱者———林风眠》中
的不少作品被业内人士认为不可靠。
香港苏富比拍卖的林风眠“京剧人物”系列被疑为伪作。
事实上,在制造假画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固有模式。造假者先圈定一个画家,大多是已故名家,然后仿造作品,进而再找学术专家为赝品写文章。此后,就是出版、办展览为假画洗白,将赝品的链条延伸下去实现真正交易。
1
陷阱
拍卖前洗白假画
出书、办展为伪作“正名”
1999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林风眠回顾展时,台湾收藏家陈秀丛原本是这次林风眠百年大展最重要的赞助人,并承诺赞助100万元人民币。但是主办方负责人之一邀请来为参展的作品做真伪鉴别的林风眠义女冯叶,却对陈秀丛这批预备参展的林风眠作品的真实性向主办方提出了强烈的质疑。
面对这种质疑,主办方想出了解决争议的办法,就是把几幅确证来源可靠的真品混入陈秀丛的上百幅作品中,让冯叶挑选,仅仅凭借照片,冯叶便将真品一一挑出。至此,冯叶才获得了主办方的信任。
在艺术品经纪人伍劲看来,这一赞助展览的举动,其实就是陈秀丛希望将自己所藏的林风眠伪作洗白。尽管陈的意图并没有完全实现,但依然有陈秀丛少量藏品编入中国美院画册,而这在圈内被公认为是最权威的林风眠的作品集。
陈秀丛洗白林风眠伪作的意图并没有因为1999年画展的受挫而停止。此后,他还在加拿大出版了画集《中国现代主义绘画的先驱者———林风眠》。陈秀丛作为此书的发行人专门为全书作序,而该书刊载的林风眠作品其实全部为陈秀丛个人收藏。
伍劲告诉记者,从图书封面刊登的数据上可以看到,该书收录林风眠作品145幅,“145幅的总量也许在数量上可以让陈秀丛成为林风眠作品最大的收藏家,但有多位业内者提醒我此书收录的林风眠作品靠不住,因此一些拍卖公司也拒收此书刊载的林风眠作品。”而记者采访了多位藏家,尽管不是书画领域的,但对林风眠伪作横行的情况也是有所耳闻。
这样的洗白故事并不只是发生在林风眠身上,事实上许多名家都已身陷漂白困局。某权威美术出版社曾经出版过石鲁画集,然而其中却有十多幅作品被指为伪作。石鲁儿子石果还专门为此在香港发表文章予以指证。
电视节目混入假画
与此同时,随着传媒的发展,除了出版社电视媒体也可能会成为漂洗假画的一种途径。上周五,吴冠中首度向记者披露,中央10台制作播出了一期吴冠中的专辑,后来有人送给他看时才发现节目有问题,“这个节目并没有采访我,是将此前采访过我的节目拼凑起来的,我一看节目里有四五张作品是假画。”
对此,吴冠中的香港代理人、新加坡好藏之美术馆香港代表方毓仁告诉记者,这个权威节目的存在有可能在将来成为漂洗这四五张伪作的方式,因为大家会说权威电视台的播放还会有假吗?
2
陷阱
除了拍卖前,将假画放入画册中,或办展览对作品进行洗白外,拍卖中也有相应的潜规则使得假画顺理成章地拍卖成功。比如将假画和真画混搭在一起交给拍卖公司拍卖;或者是为假画编造一个动人的故事,让不知情的人相信作品的真实性。
拍卖中编造谎言
藏家真假作品搭配送拍
4月6日,香港苏富比春拍“20世纪中国当代艺术”专场中,林风眠作品《渔获》以1634万港元位居首位,并打破画家个人世界拍卖纪录。而同时上拍的另外4件林风眠《京剧人物》系列作品,也拍出高价。然而这批作品早在拍卖前就受到业内人士的质疑。“以我个人的经验,我认为它甚至算不上一件合格的仿品。”艺术品经纪人伍劲指出,“我们都能看出来。”
而曾经在佳士得工作过的某艺术品经纪人则告诉记者,由于此次上拍作品年代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为那个年代比较特殊,林风眠很难创作出甜美风格的作品。几位艺术品经纪人看过后,觉得画作还是很有问题,有别人模仿的痕迹,但神却不够。据此,几位质疑者将送拍者锁定在台湾某知名藏家。而该藏家之所以能将这些很容易看出真伪的画作成功送入拍卖,石姓艺术品经纪人指出,这源自拍卖业内“雨夹雪”这一潜规则。
“雨夹雪规则”简单说,就是同一位藏家在给拍卖公司送拍时,有真画,同时也夹带着假画。由于藏家在收藏江湖中的地位,拍卖公司想要征集到好的东西,且不想流失客户,必须受限于该名藏家。而记者采访多位藏家得知,这一潜规则存在多年,而且在业内较为普遍。
拍卖公司任伪作上拍
与此同时,拍卖公司为了征集到好作品,于是就和藏家达成协议。藏家将自己所藏的书画,好坏搭配送往拍卖公司,“有些时候,送拍的真东西不是真拍,是为了撑场面,这位藏家还是要拿回来的,真拍的就只是假画。”一名资深藏家解释说,藏家会事先跟拍卖公司达成协议,自己会拍回真画,但拍卖公司也要许诺不收佣金,最后真画还是被藏家“拍”回,而另一方面“真画拍卖的价格很高,也能为拍卖公司制造高成交率。”
由此,拍卖公司和藏家便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谁也不会拆谁的台。该名资深藏家还指出,前两年北京、上海等地涌现了大量的拍卖公司,然而真品毕竟是有限的,由此大量的伪作涌入拍卖公司。而拍卖公司负责书画的专家只要看作品“还有一眼”,就会征集,“还有一眼指的是对真正的藏家来说能看得出真伪,但对一般的藏家来说看上去像真品的。”这样的“雨夹雪”规则使得藏家和拍卖方站在了一条船上,除非是很懂行的人很难辨别作品真伪。
为假画编一个好故事
记者了解到,近几年来,吴冠中的画作不断上拍,然而吴冠中和他的代理人也频繁发现拍卖公司所拍的是伪作,且这些伪作都会被安上一个动听的故事。
2007年,上海天衡2007年秋拍0342号拍品是号称为吴冠中作品的《春之柳》,拍卖公司的说明中称,这是吴冠中送给谢稚柳的赠品。不过,新加坡好藏之美术馆及吴冠中本人很快就发现这是伪作。吴冠中告诉记者,这一“赠送说”完全是编造出来的,“我跟谢稚柳认识但并不熟,根本就没有赠画的事。”此外,北京某拍卖公司曾在2007年12月秋拍中拍卖一件名为《苏州,东山民居》的吴冠中油画。在图录注释中,提供者顾钰根也编造了一个故事,他自称是吴冠中好友,并且带吴冠中去苏州游玩“散心”,吴冠中将这件《苏州,东山民居》连同另外两幅国画小品赠送给他。然而吴冠中却表示,自己根本不认识顾钰根。
除了“赠送说”外,吴冠中遭遇的假画故事中,还有编造出直接购自吴本人的说法,今年佳士得拍卖的署名为《松树》的作品就是打着这样的旗号。
3 陷阱
制造假拍,拍后洗白
虽然伪作《池塘》的买家将拍卖公司告上法庭,但更多的时候,伪作即使被揭穿,依然有藏家要购买假画。实际上,这种拍卖有可能是“假拍”,是为了“洗画”,以方便下次拍卖。
前不久香港佳士得拍卖吴冠中《松树》伪作事件颇让近90岁的吴冠中感到不解,他不明白为何自己已出来打假,但伪作依然有人买。而且在经过本报在内的众多媒体曝光后,那个所谓的买家也一直没有反应。后来吴冠中就明白了,“别人告诉我,这幅在香港佳士得所拍的《松树》可能没有真正的买家,而是拍卖公司自己搞的。从逻辑上讲,花那么多钱买回伪作,不会没有一点举动。”
这种情况就是“假拍”。假拍可能是拍卖公司自己的举动,为了制造当场的拍卖业绩。也可能是拍卖公司和藏家串通在一起,为的就是制造拍卖记录。“以后这幅作品可以拿出来再拍,而且还有此前的拍卖记录作为保证。”方毓仁告诉记者,这种假拍也就是“洗画”,类似洗黑钱一样。一旦伪作在首次拍卖中留下拍卖记录后,就会在隔个一年两年后再拿出来卖或者上拍,而送拍者此时会有个更名正言顺的理由:我这件东西就是拍回来的,这么久了吴冠中本人也没出来指证是伪作啊,这就证明这是真的,“以此他们就达到了洗画的目的。”
方毓仁指出,黑钱可以通过某些行业“洗钱”,艺术品正在通过拍卖运作“洗画”。而一胡姓藏家也告诉记者,之所以在媒体曝光是伪作后,买家仍没有动静,一大原因也在于现有的拍卖法不保真,这些买家知道告了也白告,所以就打算静静地放个几年,等没有声响的时候再拿出来拍。“这便可以将危机转嫁给下家,而对自己来说,说不定还能拍出好价钱。”于是,一摊浑水继续“浑”着,永远期待着下家来接手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