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售假古玩是否合法?
投资收藏品的风险是买到假货,而让广大收藏爱好者最烦恼的也正是真假难辨。据了解,文物部门对出售假古玩的现象无权管理,而工商管理部门又很难辨别古玩的真假。那么,古玩收藏品该不该打假?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记者从网上查阅到,南京市白下区法院曾经审理过一起销售仿造古币案件。法院认为,当事人明知古币系伪造,却隐瞒真相并虚构事实出售,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已经构成诈骗罪,故判决当事人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处罚金5000元。此判决作出后,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金致成认为,古玩这一行有一个默认的规矩,交易讲的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至于卖的东西是真是假,全凭买方眼力。古玩交易是知识、审美、经验、智慧的较量。能否购得真品,全凭买家的鉴赏能力。
内蒙古信泽法园律师事务所律师陈亮认为,很多古玩收藏者并不具备鉴别古玩真伪的能力,这就给很多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近几年,通过以假充真、以近代文物冒充古代文物等手段骗取财物的行为时有发生。其以诈骗钱财为目的,主观上出于故意,具有明显的主观恶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诈骗罪的构成要件,结合相关司法解释,诈骗数额超过2000元的即构成诈骗罪,按照其诈骗数额的多少,承担刑事责任。而被害人所遭受的损失,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要求对方返还支付的价款并赔偿损失。但是,现实生活中,有一类情况应区别对待,那就是出卖人因自身缺乏对古玩的鉴别能力,误以为所售古玩为真,而买受人也认为其是真品而购买,此类行为因出卖人没有骗取买受人钱财的故意,而不应被认定为构成了诈骗罪或实施了欺诈的行为。
丁志恒表示,收藏爱好者如对文物的真伪及价值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一定要联系权威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以防被骗。交易过程中,一定要尽量获取对方的真实信息,以备出现意外情况,有可供追查的线索。购买古玩时,一定要从文物商店、拍卖行及依法有权持有文物的人手中购买。收藏者除具备历史、文化、专业制造工艺的相关知识外,还要对全国市场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不要陷入盲目的收藏怪圈。(文/本报记者 长 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