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画者冷藏家热 鼎盛转向平静:连环画老了吗?(图)

[日期:2009-07-09]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屈菡 [字体: ]


    画者冷藏家热

    目前国内从事连环画创作的画家很少,在中国美协连环画艺委会下挂名的仅有五六十位。创作状况可以说是青黄不接:过去的专职画家如今都已年老,少有新作,年轻的却没有跟上来,出现了断代。连环画画家刘晓刚说:“受市场经济影响,现在的画家普遍看重经济效益。事实上,连环画这个画种有很大的创作难度,大画家不愿意去画,一般水平的画家又没有这个功力,因而只能被冷落在一旁。”国内唯一一份连环画期刊《连环画报》现在还在办,但是境况仅能够维持生存,以前发行量达到了100万份,现在大约只有一、两万。

    连环画的读者也越来越少了。国外动漫作品充斥图书市场,国内的动画书也是五花八门、眼花缭乱,提起连环画,大多数孩子反而会觉得陌生。一些成年人倒是希望能看到小时候读过的连环画,“我们更希望能看到新的连环画问世,遗憾的是,现在基本上没有了,就是有再版的连环画也非常粗糙,看不到昔日的光彩。”经常逛书店的陈先生说。

    在一片沉寂之中,连环画收藏倒是热了起来。上世纪90年代起,连环画以收藏品的身份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根据不同版本、作者、题材划分出不同层次。目前国内的连环画收藏队伍大概有几万人,和其他收藏队伍不太一样,连环画收藏者大都是看连环画长大的,对这些“小人书”很有感情,经济收益并不是很看重。

    但物以稀为贵,近些年来,连环画走上了拍卖台,拍出了不少高价。在2008年6月举行的连环画精品收藏拍卖会上,以民族故事为题材的连环画《布克奇传》拍出了9680元,《水浒全传插图(宣纸本)》拍出6600元。还有拍出近似天价的连环画手稿,2005年春季,程十发的一部连环画原稿拍卖到1100万元人民币,沈尧伊的《地球的红飘带》原稿曾以1450万元人民币成交。沈尧伊表示,“由于连环画是印刷品,对于手稿作者本人不太在意,编辑部也随意丢弃,所以能够完整保留下来的原作很少。”

    “连环画不会消失”

    “连环画不可能像过去一样独霸一方,但至少还有生存的空间,因为无论如何影像不能完全取代印刷品读物。”沈尧伊说,“连环画是文学和绘画的结合体,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绘画艺术的体现,这种优势是单幅画作不具备的。而且它可以根据作者、作品的不同需求进行创作,从这个角度看,连环画永远不会消失。”

    毋庸置疑,无论在题材上还是技术上,手绘而成的连环画都已经落伍,如果不吸纳新的创作元素,生存道路将会越来越窄。山东美术出版社副社长王经春认为,与流行的卡通类出版物相比,传统连环画在资讯快捷和想象力的发挥上或许力所不及,但就艺术性和文学性的珠联璧合上则远远胜出一筹,特别是连环画独一无二的艺术特色,既包容了我国传统美术的精华,也结合了当代美术的发展。可惜的是探索的脚步如今向前迈得不大,甚至停滞了许多年。现在需要做的工作是选好题材,组织优秀的美术家,结合出版业的发展潮流,对连环画来一个“脱胎换骨”,让它形式上有时代感,内容上有吸引人的题材,特别是要在艺术上精益求精,这样连环画才会走出一条新路。

    翻开几十年前的“小人书”,生动的人物形象、简洁的叙事语言、亲切的故事情节立刻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一如从前那样有活力。连环画作为美术创作,是最贴近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也必定是大众需要的。我们希望并期待,连环画能够找到合适的发展模式,突出重围,重新焕发生机。

 



上一页 [1] [2] [3]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印度拍卖3G频谱劲赚72亿美元 较预期高出75%
下一篇:佩戴投资收藏一举三得 "珠宝表"很土很实在(图)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