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官司不断 国画大师李可染遗作究竟如何保护(图)

[日期:2009-06-04] 来源:每日新报  作者:邢一伟 [字体: ]

2009年06月04日  来源:每日新报   邢一伟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李可染作品《万山红遍》

 

    今年12月5日,是国画大师李可染20周年忌辰,相比一系列艺术纪念活动,李可染家族围绕其遗产所展开的纷争与讨论却更吸引世人的眼球。像李可染子女这样70多岁的老人还要面对为了父亲的遗产对簿公堂的尴尬,并不罕见,画家家属的遗产纠纷在近年来屡见不鲜。由于著名画家王式廓生前未立遗嘱,因其1300余件作品的归属问题,其后人之间产生矛盾,此案于2005年3月终审判决;2006年开始围绕陈逸飞遗产分配的官司,至今仍未完全解决,更不用说没有或者尚未诉诸法律的艺术家“身后事”所引发的纠纷与矛盾。

    无法建立行之有效的收藏管理机制,会使不少画家的家属面对先人的作品一筹莫展。在齐白石、徐悲鸿、林风眠、李可染等大师生活和创作的年代,还未形成统一而有效的收藏机制,画家在去世后,作品自然就留给了后代,像黄宾虹在生前就将大量作品捐赠给国立博物馆的例子比较少。而后代子女在继承艺术品遗产时的做法无非两种:一是共同继承并组建基金会,二是由家人捐赠建设画家个人纪念馆。事实证明这两种途径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家族管理难以保证保管的连续性、稳定性,且家人想法难以统一,出现分歧容易闹上法庭,保存、管理先人的作品也会成为后代的负担;而建立纪念馆,则要面对建馆容易养馆难、每年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投入的现实,也让很多画家家属无力承担。

    随着李可染遗产官司的尘埃落定,也随着此次李可染捐赠作品展的开幕,我们当然希望这样的“家庭纠纷”可以偃旗息鼓了。毕竟,画家的遗作纠纷,是家里的事,更是艺术的事。在文化财产的价值不断得到重视的背景下,如何保护文化财产,实现其与社会公众的有效对接,是更值得我们关心的问题。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藏身史可法纪念馆 小玲珑山馆"石宝"回归记(图)
下一篇:一盘宋金时期陶制象棋 质朴地呈现古物本色(图)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