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嘉德“秋拍”预展现场,强打精神的郑连杰依然难脱风尘仆仆的疲态。他是应嘉德之邀而来的——此次“秋拍”,嘉德推出了“中国当代艺术20年”专场,名列其中的郑连杰带来了自己的行为艺术作品《零度纽约》、《大爆炸》和一幅水墨。
“当代艺术20年”专场重点推荐给海内外收藏家的是遴选自中国近20年中各时期当代艺术领域具有鲜明个人艺术面貌的引领潮流之作。
据嘉德负责人介绍,嘉德希望通过对这20年艺术史的回顾和梳理,尽量呈现艺术家风格发展脉络的连续性,“使其展示更具整体性和历史性,给市场提供一个整体认识。”
不仅嘉德,几天前相继开槌的保利、华辰、翰海、诚杆和即将在香港开槌而把预展搬到北京来凑热闹的佳士得和台湾的罗芙奥等拍卖公司,也都把中国当代艺术作为“秋拍”重点。
“有外界评论,嘉德的做法很大胆。”郑连杰说,“国内艺术品收藏市场还是看西方,嘉德是在国外拍卖行推出中国当代艺术后搞这个专场的。”除英、法之外,最近的9月20日和10月9日,世界拍卖巨头苏富比分别在纽约和香港推出“亚洲当代艺术”和“中国当代艺术”。然而一成一败,市场依然雾里看花,充满风险。
秋季拍卖会——拍卖行一年中的重头戏,为何这么多中国拍卖行不计苏富比前车之鉴,顶着风险而上呢?
答案在各大拍卖现场内外都可找到。场内是藏家们为争夺“宝物”的紧张竞价、近乎疯狂的一掷千金,场外则是紧盯拍卖情况报道的无数电视观众。
然而拍品“天价”喜报频传的消息已让人见惯不惊——短短几年里中国人见识了艺术品拍卖从蹒跚起步到火爆繁荣的全过程。尽管拍卖所呈现的还只是整个艺术品行业的冰山一角。
“中国收藏现状可以用‘火’、‘爆’、‘热’、‘燥’四个字来概括。”熟谙艺术品收藏的中国美术馆研究员、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刘曦林说。“看看媒体有多少‘拍出天价,再创新高’的报道就知道了。”
在不久前的“第六届中国艺术产业论坛”上,文化部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表示:近年来中国艺术品行业呈现“四由”态势——市场由冷变热;价格由低到高;题材由传统到现代;市场影响由国内到国外。他判断,“中国艺术品市场增长的势头仍没有改变”。
但拍卖现场火热繁荣的盛况未能掩盖行业的混乱与虚弱。在嘉德预展现场,一位40来岁的藏家对记者说,“中国艺术品市场有很多怪事。有人从保利拍到藏品后转手就拿到嘉德来,再往外拍。市场上炒来炒去还是那几件。”他还抱怨市场上频繁的欺作:“行活”、赝品横行,鉴定证书满天飞。
“现在有这么多人、这么多媒体关注拍卖——大家都关注的时候就快完了,快到顶了。”张洪说。他1978年在美国加盟拍卖巨头佳士得,操盘10多年,从1980年起每年来华两次,长期密切关注中国的拍卖行情。
“中国艺术品市场出现局部泡沫是不可否认的”,华辰拍卖公司老总甘学军也持类似看法。据他介绍,中国仅从事油画拍卖的拍卖行就多达百余家,而两年前仅有15家——即便发达如美国也只不过区区几家;部分拍卖行的成交额年同比增长高达40%以上。“一个行业的暴涨恰恰证明它的不成熟”,甘学军说,“因为繁荣和火爆的同时总有不理智,也就有泡沫。”在经济领域,繁荣与泡沫从来都是一对孪生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