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 于娜
充满神秘色彩的元青花让多少人为之神往,虽然元青花出土器物的发现至今只有几十年的时间,但围绕它的种种说法、猜想、争议一直没有间断过。自从去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在海外拍卖市场以两亿多元的天价成交后,国内民间对元青花的热情更是急剧升温,出现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元青花收藏研讨热潮。在不久前广州召开的第三届民间元青花研讨会上,因一部元代瓷器鉴定标准(试行稿)的公布而引起了轩然大波,元青花有没有标准?谁有权给它制定标准?是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还是一场闹剧?专家、藏家、主办方各有看法。
元青花有标准吗
■余家栋:条件时机都还不成熟。
民间自发来研究元青花的鉴定标准是一个新鲜事,也是一件好事情,但是需要专业人员做好指导工作,并且在国家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元青花文物的标准不是商品、产品标准,涉及到立法的问题,如果是国家文物局来制定也要各种程序,民间团体、个人能不能制定这个标准值得探讨。即使是以收藏协会名义制定的也要报到有关部门,然后转到国家文物局,由国家专业机关来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估,这样才可能具备权威性。
目前为元青花定标准的时机还不够成熟,元青花出土的文物比较少,国内文物界还有很多争论。在民间收藏者手里目前有很多赝品,真正窑址出土的东西比较少。民间藏家的研究成果可以作为元代瓷器鉴定的意见,但不要讲标准,一讲标准就讲死了。国内一位著名瓷器鉴定专家曾出版过一本明清瓷器鉴定的书,他也没叫标准,没说是要点,但很受业内的认可,实际上已经被人们作为一个标准。
■黄云鹏:怎么给文化定标准。
元青花文化属于意识形态,它的ㄊ粲诨畹囊蛩兀幌裰肝萍ㄊ遣槐涞囊蛩亍C扛鍪逼诘脑嗷ǘ际遣煌模艿氖贝绺袷窍嗤模趺茨芨腔惶跸撸呃锏木褪窃嗷ǎ咄獾木筒皇锹穑?/P>
■耿志潮:学术上是可能的。
我一直认为中国国内不但有元青花而且有非常精美的器物,中国是元青花原产地,历史遗存是有的。据我统计,全国不下15个省市的博物馆、文物商店都曾经从民间征集到元青花,但是因为关于元青花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其中有的元青花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国内民间有这样的高手,只不过他们有能力、有技巧,不会很好地表达出来,他们收藏实践能力很强,但是理论水平不行,眼力高,理论总结不行,既能理论化、系统化又有很高专业水平的人很少,现在制定元代瓷器鉴定标准的确为时过早。不过,我认为给元青花鉴定制定标准在学术上是可能的,要是动员力量研究,绝对能将元青花清楚准确地区分开。
■叶文程:标准不能太轻率。
元青花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而不是商品,应当十分慎重,况且标准不是一个研讨活动就可以解决的。首先研讨活动的代表性不是那么广泛,民间收藏者只是一部分,其次元青花不是现代商品,行业内部可以自己制订标准,一个研讨会做一个标准出来就太轻率了。有些内容可以参考,作为标准还不够,而且国家的标准是不能公开的,我曾经在一个收藏者的家里就看见了三十几件鬼谷子下山,如果让造假者掌握了这个标准,那标准也就失去意义了。
鉴定依据还是经验之谈
■余家栋:只能是作为参考。
民间起草的和专业人员起草的在水平上差一个档次,比如这次广州公布的“标准”中,有些术语不规范,老瓷、新瓷是民间的叫法,不是专业术语,老瓷应该叫元代瓷器,新瓷叫仿品瓷。所用的藏品图要选权威的,以出土的标准器为例,从造型、纹饰、胎釉等进行全面分析,以此作为断代的重要依据。而民间收藏的藏品要有绝对的把握,有争议的不要写进去,瓷片也要标明出土的时间、地点。民间的研究成果可以拿来作为参考,现在社会上出了很多收藏图录,藏家可以拿这个去对比,但不能迷信这个。像元代瓷器,旧的痕迹是看不出来的,还要多学习才行。元代瓷器中青花只是其中一项,还有很多瓷器品种,收藏者的知识掌握应该更全面一些。目前元青花的造假以景德镇为中心,有一批江西临川人在景德镇开办地下作坊,生产了大量赝品。收藏者了解鉴定的基础知识,这样买假的几率才会少一些。还要请两三位专业人员分别鉴定一下,先有了眼学的把关,最后再作一下科技检测,分析一下藏品的化学成分,眼学鉴定和科学鉴定结合起来。
■耿志潮:窑址发掘后的标准才是真实可信。
这次民间搞的“标准”可能有一些可取之处,但是谁能承认它?各种看法能不能统一?都还是问题。民间个人再怎么弄也得不到承认,各说各的理,只能是自己认为是元青花。应该说现在所有元青花数据都是不完整的,元青花没有窑址发掘,盖房修路挖出来的而不是窑址出来的瓷片,怎么能用来建立数据库和标准?必须要找到元青花烧窑遗址,在遗址周围应该有残次品、窑工居住的遗迹等,由国家牵头立项进行窑址的考古发掘,然后再采样,进行目测和科学检测,建立数据库,之后再制定一套标准,把民间收藏者手里的东西拿出来比对,反对者也就无话可说了。
■叶文程:存在不成文的鉴定根据。
元青花近两年形成社会热点,但是元青花相当一部分保存在国外公私博物馆里,流传在国内民间的没有被认定,出现仿古多,研究混乱的情况,从这一点来说,需要一个相关的鉴定要点,目前字画、佛像、漆器等其他文物也都没有自己的标准。对元青花的鉴定过去有一些不成文的标准和根据,比如说从胎、釉面、造型上看,元青花的品种有梅瓶、高足杯,花纹上以龙、凤纹比较常见,还有鬼谷子下山等人物纹饰,还要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分析胎釉的年代,包括文字、铭文记录,谁订烧的,什么时候烧造的,几个方面综合起来。
■黄云鹏:弄不好反而买到假货。
元青花除了世界公认的窑口外,其他的窑口没有看见调查报告,民间从窑口捡到的瓷片不算。民间收藏研究者的动机是好的,但是标准是应当具有法定效力的,大家都要按照这个办,断代只是元青花的一个问题,不是全部,制定目前标准很难搞完善,弄不好反而误导收藏。
对元青花鉴定热的思考
■余家栋:研讨会不是鉴定会、展销会。
现在有些人对元青花的关注商业性比较浓厚,研讨会不是鉴定会,研讨活动中应该有学术报告,关于元青花的工艺、釉色以及它的釉料是从哪里来的,专家也写了报告,但往往是讲了也没人爱听。有些藏家关心的是自己的藏品能卖多少钱,所以他们只对鉴定感兴趣,希望自己买到的赝品是真的,而对元青花的烧造工艺,釉料等其他方面,则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了,没有必要再探讨了。反映了一些参与者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急功近利的想法,对学术研究没什么兴趣,今后的研讨活动对此应该规范一下。
我认为今后民间元青花研讨的主题要突出,邀请专家和知名的藏家参加,把好的标准器拿到会上认真研究,从花纹、釉色、釉料上探讨,推动民间元青花研究理论水平的提高。藏家可以带自己的藏品去,在进行学术研讨后,专家也可以对他们的藏品进行鉴定,一方面主办方对鉴定的收费要适当,另一方面藏家的东西如果被鉴定为假的也不要吵闹,逼专家写鉴定证书,弄得有些专家甚至害怕、忌讳参加这些元青花研讨活动了。
■叶文程:藏家心态要平衡。
元青花的鉴定是一个相当难的事情,毕竟是距今有六七百年的东西,而民间的研讨活动中,有的是要搞研究,而有的不是真正要研究。有些藏家心态不平衡也越来越突出,市场上买来一件就认为是元青花,你有,我也有,千方百计地找专家来鉴定,反映出多数收藏者对元青花还吃不准,还不能很好地领会,藏家还要认真地学习,不能有主观臆想在里面。
■耿志潮:民间和官方不应再冰火两重天。
目前国内民间对元青花的收藏研究比较混乱,国家文物部门没有出面研究,民间收藏者研究了,但却弄得不规范、鱼龙混杂。民间在热火朝天的研究,而国家主管部门却冷若冰霜,好像冰火两重天,好像同我没关系,甚至想看笑话,我想这也应该算是一种失职。
文物鉴定是一门专业,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的,只适合少数人去做,元青花研究更不是任何人都能做的,现在很多人都参与进去了,这并不正常。这里面还有一些参与者根本就不懂元青花,他们虽然关心元青花,但参与进来以后反而把事情弄得更乱了。学术讨论需要一个气氛,藏家、专家、主办方吵吵闹闹的怎么研究?为什么元青花的鉴定热?有些人从经济角度考虑,以为掌握了这个鉴定的技术就能赚钱了,如同想骑自行车上月球一样,是不可能的。想快速地学一门技术然后就到市场上去买元青花,也能拿到拍卖市场上像鬼谷子下山那样卖个天价,真是痴人说梦。我建议那些关注元青花的藏友们,今后如果再这样不理智的话,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关键是要多从文化角度考虑,多练内功,否则他们对元青花的研究可能会剑走偏锋,偏离了方向。而应该由国家文物部门来做的事情,但却没有做,也是对文化发展忽视的表现,否则国内对元青花的研究将是另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