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广州"牙"雕:寒冬不难熬 2008年是发展小高潮(图)

[日期:2009-02-03]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字体: ]

2009年02月03日            来源:广州日报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如今的牙雕行业讲究团队分工合作

    西朗地铁总站附近的一条河涌边,有一间看上去并不十分显眼的工厂。走到工厂门前,机钻、磨砂的声音响个不停。这里就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牙雕高手张民辉的“大本营”。

    张民辉1972年就进入当时最能代表广东牙雕工艺水平的广州大新象牙厂,成为了一名学徒工,在厂里一干就是近20年。1989年,大象被列入世界濒危动物保护的第一类,国际上开始严禁象牙贸易,作为牙雕大国的中国从此不再进口象牙,也不再出口牙雕制品。大新象牙厂的生产经营因之受到严重影响。两年之后的1991年,张民辉离开了大新厂,带着四五个人在一间农民屋中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牙雕骨雕工艺大师张民辉:

    这两年算不上最困难的时期

    生产:借助现代管理

    时间一晃已经过去18年,张民辉的工厂从最初的四五人增加到了现在的40余人。由于不能经营牙雕,他主要利用牛骨、河马牙和猛犸牙化石来进行“牙雕”的制作,其中最大份额的当属牛骨。在数百平方米的车间中,工人们按工序排成井井有条的流水线,堆成小山一样、经过脱脂脱水处理、略带乳白色的牛腿骨,在他们的手中迅速变成各种样式的部件,然后分门别类地按照事先的设计稿,小心地组装起来。正是借助这种规模化、流水线式的生产,骨雕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

    在张民辉看来,传统民间工艺要想得到大的发展,必须有敏锐的市场眼光和有效的企业管理。借助这些,他认为2009年的牙雕生意,仍有可为。

    2008年:骨雕价格不跌反升

    与记者事先预想的不同,张民辉认为自己的2008年,并不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年份。这一年中,他的骨雕作品仍旧保持了不错的销路,自己厂牙雕制品的平均价格,上涨了约10%~20%。

    在经济大环境出现下滑的情况下,自己的作品仍能逆势而升,张民辉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从2001年左右开始,他已经有意识地将原来外销为主的经营模式,一步步转向内外兼顾、内销为主的模式,“因为很多工艺品都可以划入奢侈品的范畴,所以在2001年之前,中国内地对于牙雕这些工艺品几乎完全没有消费需求。消费能力是这十来年才陆续生长起来的,特别是2004年开始进入较快的发展期。”其次是个人的“品牌效应”,自从2007年张民辉成为新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之后,作品的招牌也就更加响亮。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张民辉向记者展示他的骨雕原料——牛骨


    2009年:谨慎中前行

    但在过去一年中,张民辉还是安排了几件事情,未雨绸缪。他与分布在北京、上海、四川、江浙等地的代理商加强了沟通,对于来年可能面临的形势摸了底。最近,他还与旅游部门联系,借助新设计的西关风情游线路,把游客带到自己的工作室中参观,让他们了解这一广东文化遗产,起到推介和宣传的作用。

    张民辉认为,2009年的牙雕、骨雕市场,不大可能出现严重的下滑或者衰退。中国内地的工艺品消费市场才刚刚起步数年,潜力巨大,但艺人们的生产能力极为有限。即使2009年的市场整体需求出现下滑,很可能艺人们的生产能力仍然填不满市场的胃口。如果供不应求的局面存在,市场应当还会往上走。

    另一方面,张民辉认为,目前经济形势对人们的影响主要在心理层面,很多人的口袋中仍有余钱。而对于平时能够消费得起数万、数十万一件作品的牙雕、骨雕消费群体来说,这一次的波动多数不会伤筋动骨,市场依然存在。“现在远远算不上最困难的时期。只要国内经济仍保持增长,金融危机的影响应当很快就会过去。”张民辉说。

    专家视点:

    民间工艺最难的时期已经过去

    2008年是近几年发展的小高潮

    2006年的广东省第七届鲁迅文艺奖,第一次将奖项颁发给了两位民间工艺大师——广绣的陈少芳和牙雕的张民辉,这标志着民间工艺在广东首次拥有了和戏剧、音乐、美术、电影、电视、摄影等“高雅艺术”同台对话的资格。在此之前,国家文化部、中国民协等部门和组织,陆续启动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级遗产传承人评选等重大项目,工艺美术界停办约10年之久的国家级大师评选也重新启动。与此同时,一股保护“非遗”,抢救“大师”的热潮借助媒体、学界和志愿者的力量在民间迅速兴起,作为中国传统出口创汇大户的民间工艺美术行业,得到了来自各个层面的支持。在过去的几年中,一度跌到谷底的行业开始缓步回升,一些品种甚至得到较快的发展。

    在一些民间工艺界人士眼中,2003年、2004年是一个拐点,广东的著名品种如牙雕、木雕、玉雕等都出现了市场扩大的趋势,一些较小的门类如工艺扇、漆器等也重新在市场中找到了空间。而2008年则是近几年发展的一个高峰。在不久前于广州举行的广东工艺美术精品展上,很多品种之推陈出新让业界感到惊奇。一些品种的从业者也开始增加,比如过去大家只知道广州、肇庆有牙雕和骨雕,但是本届精品展上摘下“十大金奖”的却有来自佛山的艺人。

    广东省民间艺术家协会罗学光近十年来一直在第一线为民间工艺的发展呼吁奔走。前几年他对记者说得最多的一个字是“难”,但在今年,他终于表示,广东的民间工艺已经有了起色。在他看来,民间工艺最难的时期已经过去,有些著名的艺人“手上的活都做不完”。民间艺术发展的秘诀在哪里?在记者的采访中,很多艺人表示,回顾民间艺术曾有的辉煌期,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二是市场化的步伐迈得稳健。现在这两个条件正在渐渐重新具备。不少艺人在多年打拼之后,逐渐踩稳了市场的脉络。

    外向型工艺企业受冲击更大

    但是罗学光等专家也坦承,2008年下半年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对于刚刚回暖的工艺美术行业是个不小的冲击,一些重要的订单被取消,一些开拓多年的市场停滞,一些刚刚上了正轨的企业再度面临资金短缺的窘境。

    其中受冲击最大的莫过于以外向型为导向的企业,而这恰恰是广东民间工艺行业很大一部分企业的主流经营模式。比如一些广彩、木雕企业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有工艺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2008年一年基本没赚到什么钱,而刚刚开始的2009年,则可能是近几年经营压力最大的年份。这不仅仅是金融海啸的问题,人民币升值、珠三角生产成本上升等都是原因,而在2008年、2009年,这些矛盾正好堆积到了一起显现出来。

    还有专家指出,广东民间工艺多年来“缺课”太多,虽然经历数年恢复,但现在一线从业者的艺术和技术水准仍未能超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高峰期的水平,很多方面甚至有所下降。这也削弱了广东民间工艺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专家建议,面对2009年并不明朗的经济形势,政府在政策层面的支持仍不可少,同时艺人一方面要提升创新水平,另一方面要有清醒的市场头脑,主动出击找市场,找准自己的定位,采取灵活的经营手段。总体上讲,未来一段较长时间内,工艺美术行业仍将持续上升的势头,但只有最优秀的艺人和企业能够得到丰厚的效益。

    新闻链接

    大新象牙厂迎来

    “第二春”

    广州市大新象牙工艺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享誉国内外,后来一段时间陷入低谷,企业处于关闭的边缘。然而借助多年积累的“金字招牌”,重新焕发生机,迎来了“第二春”。企业生产入库量上升,生产成本却大幅下降,还吸引了一批已“跳槽”的技术大师和骨干回厂,有的老职工还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厂里来学艺。2008年大新厂在拓展销售渠道上投入较大力量,生产规模也有所扩大,销售额有所增长。

    广彩:精品价格上涨

    素有“墙内开花墙外香”之誉的广彩近年不但在文物拍卖市场上渐渐成为热点,新作的价格也逐渐上升。据行内人士介绍,近两三年来,精品广彩工艺品的市场不断扩大,价格翻了一至二倍。一些近年冒头的中青年广彩艺人的作品已经可以卖到数千元甚至更高的价位。但是在大批量生产的日用瓷器方面,受金融海啸等多种因素影响,仍然面临比较大的压力。

    潮绣:人员渐回流

    “后继乏人”是各界对民间工艺普遍的看法。但广东岭南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飞武表示,由于潮绣近年的传承、发展相对较好,在这两年低附加值的加工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很多当地年轻人又重新回到了刺绣的行列。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液化气烧痕 揭露万元"龙泉"菱花口大盘真相(图)
下一篇:吴昌硕咏梅书画 将在杭展出(图)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