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紫砂壶弱市抬头(图)

[日期:2008-12-26] 来源:中国商报   作者:斐 翔 [字体: ]


左图:逸公款朱泥壶。 中图:顾景舟“雨露天星壶”。 右图:朱可心“梅报春壶”。

  在今年的中国嘉德秋拍中,其精心推出的囊括了近50件紫砂珍品的“至味涵硕 紫玉金砂名品”专场取得了不少佳绩,成交比率超过了90%。在受到金融海啸影响艺术品市场成交额普遍下滑的情况下,紫砂壶行情逆市而上,无疑成为今秋艺术品拍卖中的一大亮点。

行情逐步看涨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伴随着宜兴紫砂在港台及新加坡等地的盛行,苏富比、佳士得两家公司已开始上拍紫砂制品。限于紫砂器的年代鉴定和存世数量的影响,每次上拍的数量非常有限。在1978年苏富比的拍卖会上,一把16.5厘米明代的“供春”款紫砂壶,以6.6万港元拍出,一把长14厘米的“时大彬”款紫砂壶以6.38万港币成交。至14年后的1992年秋拍时,出现了成交价超10万元的紫砂壶——香港佳士得瓷器工艺专场上拍4件紫砂器,成交3件。但早期影响最大的,还是1997年台北苏富比拍卖行举行的专场拍卖会。
  台北苏富比早1997年10月就举行了一次紫砂壶的专场拍卖会。其中一把朱泥壶(春水堂)拍得大约67万元人民币。综观这个专场中的紫砂壶,在造型上并没有什么出挑的,但是因为在养土过程中经陈腐淘冶,筛选较细泥质,故含砂量极微,可塑性相对提高,因此显得十分精巧而细薄,陶匠在紫砂壶工艺上表现更淋漓尽致,像逸公款朱泥壶就是此次拍卖中的代表。
  近年来,在内地的拍卖市场上,紫砂壶的行情也在稳步上升。动辄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紫砂壶已经不少见了,这也使得藏家纷纷将藏品送到拍场付拍,像今秋嘉德拍卖的一件顾景舟的“雨露天星壶”,是1988年由韩美林先生与顾景舟大师合作完成,壶体饱满,平口,鼓腹,阔底,短曲流。方形高提梁后出戟,方钮造型与提梁遥相呼应,壶体轮廓明朗,曲线张劲有力,于拙朴中见纤巧,整把壶呈流线型,犹如矗立风中。紫色砂泥色泽纯正、光润细腻。壶体双侧镌刻篆书“两三点露不成雨,七八个星犹在天”,颇具韵味,先后由台湾收藏家和大陆收藏家收藏,堪称当代紫砂茗壶中的经典之作,最终这件“雨露天星壶”以156.8万元摘得该场桂冠。同台竞技的蒋蓉“五头束柴三友壶”、何道洪的“梅花周盘壶”也分别拍得50.4万元和44.8万元的佳绩。

购藏重在品味

  紫砂陶艺自明代中后期开始就备受珍视,早有寸土寸金的美誉。发展至今天,其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早已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同,喜好紫砂作品的人更是与日俱增,紫砂陶艺这一艺术门类也不断发展,枝繁叶茂。紫砂陶艺的制作,从明代至今一直秉承着“天人合一,物我相忘”的思想境界。
  但是对于藏家来说,要想觅得精品却非易事,这主要还是因为投资者过分浮躁,仅仅关注了升值因素,而忽视了紫砂壶的本身。紫砂艺术是内敛的、沉淀的艺术。紫砂艺术家们在恪守壶实用本性的前提下,力求将线条艺术发挥到淋漓尽致,这是他们艺术创作中的难度所在,却也使紫砂壶这一造型艺术在历经洗练之后不断提升,达到今天登峰造极的地步。历代紫砂艺人在充分发挥紫砂矿土特质的基础上,运用独特技法与成型工具,来表现个人的艺术理念与风格。只有学会品味,才能真正寻觅到紫砂珍品。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钻石投资需好“色”(图)
下一篇:沈园大铜章问世(天天商报)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