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麦国培先生主编的《中国邮史》2008年第二期上罗冬先生的文章《趣谈“宫门票”》,很受教益,此虽为老课题,但温故知新,也兴趣盎然。惟文章中有关“宫门倒”邮票印刷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不同意见,现先照录如下:
“这套邮票2元票的中心图案‘宫门’为黑色,边框为蓝色。在印刷时分两块版模套印,一般先印边框,后印中心图案。但印刷工人忙中出错,将其中一个版模放倒了,所以在此枚邮票中出现了中间倒印变体票,集邮界称之为‘宫门倒印’票”。
看了这段文字,有些面熟,从书架上找出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李东初先生编著的《中国珍邮》,在“‘宫门倒印’邮票”一节,找到了如下文字:
“这种面值2元票,主图牌楼为黑色,边框为蓝色,此票采用双色套印的方法印刷的,即先用一个版印出边框,再用另一个版套印中心图案。由于印刷工人忙中出错,将其中一个版放倒了,所以印出来的邮票中心图案牌楼是倒印的,俗称‘宫门倒印’票”。
由此我又想到了著名的纽约版“孙中山像中心倒印”票,《中国珍邮》一书中也有提及,也照录如下: “在这套邮票中,有一种面值2元邮票,出现中心图案倒印的变体票,这种票为双色套印,边框为蓝色,中心图案孙中山像呈黑色,分两次印刷,美国钞票公司印刷工人在印刷过程中,将其中一块印版放倒了,便产生了中心图案倒印的大珍邮”。
如以上三段文字所说,中国和美国的印刷工人都不负责任,在印刷时将印版都放倒了,果真如此吗?非也!
在邮票印刷中,第一道主要的工序首先是装版,双色套印的印版由十字线来校准套印是否准确,印版的纸张咬口方向是有明确的标记的,因此,印版是绝对不可能装错,再者,如果真是版子装错,印出来的产品又何止一张两张?那么,“中心倒印”又从何而来呢?其实,道理是再简单不过了,是印刷工人在生产中不慎将已经印完第一套色的某一张半成品纸来了一个180度的倒放,夹在中间印好,打好齿孔,混过检验关,打包出厂,最后流向了邮局。
李东初先生和罗冬先生根据主观猜测,以讹传讹,事情虽小,但还是应该纠正的。
要达到“宫门倒”和“孙像倒”邮票既倒印又位子精准的印刷结果,还要有一个先决前提,即邮票印纸的左边纸和右边纸尺寸基本相等,咬口边纸和拖梢边纸尺寸基本相等,这样,就是印倒了其中一色,主图的位子也差不离,现在我们已经无法见到“宫门倒”和“孙像倒”邮票的整版,但据说当年从邮局购得整版“孙像倒”邮票的重庆中学生郑介初却颇有心计,他在将“孙像倒”邮票撕开出让之前,先将整版票拿到照相馆拍了张照片,我从资料中找出了这张图片,果然此50枚的整版票四周边纸大致是相等的。在这种情况下,印刷工人在繁忙的劳动中未能辨出纸张正倒,这种忙中出错是情有可原的。也正是有这么一错,中国邮票史上才又多了两个研讨不完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