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这枚附捐邮票曾是用来救济难民的

[日期:2008-10-19] 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 [字体: ]
这枚附捐邮票
曾是用来救济难民的


  前段时间,我从我的一位朋友那里得到了一套民国时期的邮票。而最近我在翻看这套邮票时,发现里面既有孙中山等领导人的头像邮票,也有以长城为主题的邮票,甚至在里面还发现了1944年发行的赈灾邮票。我觉得这批邮票历经几十年的岁月能完好地保存下来实属不易。

  附捐邮票见证历史

  杨先生拿着手里的邮票对记者说:“根据目录里的记载,这枚邮票是1944年由交通部邮政总局发行的。”杨先生所说的目录,是1990年出版的《中华民国邮票目录》,这本目录里详细记载了1912年至1949年民国时期所发行的所有邮票。“我所收藏的这部分民国邮票在目录里都能找到,而且全部肯定是真品!”杨先生充满自信地说。

  杨先生展示给记者看的附捐邮票品相相当完好,邮票上描绘的是一家六口扶老携幼,离乡逃亡的画面:一位中年男子一手搀扶着年迈的老母,一手牵着年幼的儿子,回头望向自己远去的家园,妻子和妹妹则低着头继续前行。画面两侧的文字说明了一切:赈济难民,附捐邮票。这张邮票的面值上标为50分+50分,加盖面值为贰圆加贰圆。“这套邮票最早是1941年10月在美国全部印完的,但战争原因,载着第一批100万枚邮票的船在来华途中被日军击沉。我手上的这枚附捐邮票则是1944年5月才运到重庆,而这时邮政资费已进行了调整,于是加字改值继续使用。”杨先生对手上的邮票情况如数家珍。

  “附捐邮票的发行时间是1944年,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各地避难民众流离失所。为了救济难民,中华民国邮政发行了这套附捐邮票,即在邮资之外,加收一倍附捐,其附捐部分用来救济难民。”杨先生说。

  “漏盖票”价值更高

  记者注意到,杨先生手里的这部分民国邮票中,几乎所有的都加盖了面值。即从原来印刷时的几十分面值,变成了数元。杨先生解释说,“国民政府时期物价上涨十分厉害,因而导致邮资屡次调整,经常会出现前期印刷的邮票面值大大低于当前邮资的情况,因此这些邮票上都会重新加盖面值。到了民国后期,甚至出现了没有面值的邮票,需要多少面值,根据当时邮资再临时盖。这都说明了当时的经济状况有多么糟糕。”

  杨先生告诉记者,据《中华民国邮票目录》介绍,没有重新加盖邮资的邮票称为“漏盖票”,这种邮票的价值更高。以附捐邮票为例,赈济难民附捐邮票小全张“漏盖票”在1998年就达到了每枚1万元。“邮票往往代表了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是历史的一部分。”杨先生一边抚摸着自己的集邮册,一边说。实习记者 王冠 文/图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集邮奇葩 德育之花
下一篇:市场逐步回暖 中国书画秋拍首创高价位专场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